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11-12
2025-11-12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汇聚楚商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湖畔小村正蝶变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78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洪湖市全市村(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耕基层一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积极联动在外乡贤与商会力量,凝聚起政企同心、共建共富的强大合力。
    洪湖市螺山镇铁牛村曾因生态红线制约、村集体经济薄弱沦为“后进村”,如今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与广东洪湖籍企业家们的反哺下,让沉睡的“铁牛”苏醒,蹚出一条“党建引领、商会赋能、文旅兴村”的共富之路。
    “以前在广州的服装厂里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好了,在村里的农场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每天都能陪在家人身边。”清晨的阳光洒在“铁牛村的农场”研学基地,村民叶欢一边整理木工工具,一边笑得合不拢嘴。曾几何时,像叶欢这样远赴广州务工是铁牛村年轻人的普遍选择——全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在广州从事服装行业、包装印刷行业,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闲置老墩荒草丛生,百亩鱼塘无人问津,集体经济常年“空壳”。
    “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集体要是能办个产业,我们也能有个指望。”2024年初,60多岁的村民老侯道出了全村人的期盼。群众的期盼就是党组织的奋斗方向。该村党总支书记余争带着村“两委”班子踏遍全村,梳理出三张“王牌”:近郊区位可对接城区休闲需求、“镇水铁牛”是独特文化IP、闲置土地与稻油田园是天然的生态画布。“生态红线不是发展枷锁,是守护我们的金饭碗。”余争的话坚定了班子成员的信心,但项目启动资金的缺口,却成了摆在眼前的“拦路虎”。
    村党总支首先想到了在外乡贤,尤其是在广州打拼多年的企业家们。当余争联系上广东洪湖商会广州分会常务副会长李爱华时,这位常年在外的铁牛村人立刻响应:“小时候村里连水渠都修不起,现在干部们有思路、肯实干,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必须支持。”作为在广州深耕30年的企业家,李爱华不仅自己带头出资,更充分发挥商会平台优势,向商会内的铁牛村籍企业家们发起倡议,号召大家“富而思源、反哺家乡”。
    商会的号召力迅速显现。李爱华牵头成立乡贤理事会,凭借自己积累的人脉与信誉,短短一个月内就募集到430万元发展基金,为“铁牛村的农场”农文旅融合项目送来了启动的“及时雨”。企业家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在商会组织的座谈会上,从事包装印刷行业的企业家建议:“‘镇水铁牛’的文化IP要做活,我们可以免费设计文创包装,把木工手作的成品做成伴手礼,借助我们的销售渠道推向广州市场。”从事服装行业的企业家则提出:“可以开发铁牛元素的亲子服装,在研学基地和线上平台同步销售,形成二次增收。”
    企业家们的建言献策让项目蓝图愈发清晰。为打消村民顾虑,村党总支联合广东洪湖商会,组织村民代表赴广州周边的乡村文旅项目考察。
    2025年7月底,“铁牛村的农场”正式启动运营,新修复的“镇水铁牛”矗立在农场最高处。在商会的持续赋能下,农场被打造成多元业态综合体,处处可见楚商反哺的印记。商会还牵头建立“企业+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摘园实行“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双收益模式,村民既能拿地租,又能在园中打工;露营地、婚庆舞台通过“村民入股+集体租赁+商会引流”方式增收,带动周边小卖部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手头上增收”。
    “每月接待游客上千人,2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集体账户终于鼓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10多个,村里又有了烟火气。”余争难掩喜悦。如今的铁牛村,研学基地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周末的露营地一席难求,广州游客带着家人来体验田园生活的场景随处可见——许多广州游客正是通过广东洪湖商会广州分会的宣传得知了这个“宝藏村落”。
    当党建引领的“金钥匙”打开沉睡的文化资源宝库,当楚商力量的“活水”注入乡村发展的土壤,古村落的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胡华强 夏琦)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