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25-11-1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村字号”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崛起 |
|
|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77 |
|
|
|
|
|
|
|
|
|
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考察南福金柚种植基地,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去村里!”一句简单的邀约,如今正成为撬动乡村特色产业崛起的有力杠杆。10月29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首次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极具说服力:24种活动类型、2024年超220万场举办量。这组数字背后,不仅是“村字号”文体活动的蓬勃兴起,更彰显着乡村特色产业从零散化到集群化、从土特产到“IP化”的深刻转型。当文体场景与产业生态在田间地头深度融合,“村字号”热潮正成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村字号”的产业根基,在于将乡土文化基因精准植入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地域独有、不可复制”,而“村字号”活动恰好为这种独特性提供了最佳展示载体与转化路径。与城市商业活动的标准化输出不同,“村字号”活动的“土味”本质,正是特色产业的价值内核。舞台搭在农产品种植基地旁,道具融入非遗手作元素,演员身着本地织物服饰,奖品直接选用地理标志农产品。这种文化赋能产业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让乡土文化成为特色产业的灵魂,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又让产业发展有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村字号”的产业价值,在于构建“文体引流-消费沉淀-产业升级”的完整闭环。长久以来,乡村特色产业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优质农产品缺乏展示渠道,手工艺品没有销售场景,文旅资源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村字号”活动恰好破解了这一产业痛点,通过极具话题性的文体活动打破地域壁垒,将全国性流量转化为本地产业的精准客源。这种“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以消费带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乡村特色产业摆脱“小散弱”的瓶颈,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村字号”的产业赋能,更体现在推动特色产业生态的协同升级与治理优化。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与乡村治理的保障,而“村字号”活动恰好成为凝聚产业共识、优化治理服务的重要平台。这种“文体搭台、产业唱戏、治理护航”的协同模式,让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了更稳固的生态支撑。 从传统种养,到“文化赋能、品牌引领”的现代特色产业,“村字号”活动的蓬勃兴起,本质上是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层面的生动实践。220万场活动的数字背后,是亿万农民从“种什么卖什么”到“创品牌强产业”的理念转变,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催生的产业变革,更是特色产业扎根乡土、走向市场的自信彰显。“村字号”不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终点,而是起点,让活动始终服务于产业培育、赋能于农民增收、扎根于乡土特色,才能让“村字号”热潮持续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动力,推动乡村在产业兴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