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25-10-31 第02版:二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破茧成蝶”:科技赋能激活传统产业基因 |
|
|
|
|
|
|
|
|
|
在消费升级与技术革新的浪潮推动下,作为传统产业代表的茧丝绸与服装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日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跟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华艺时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探访这两家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数字化转型,突破传统发展观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桑园到成衣,拥有三十年发展历程的鑫缘茧丝绸集团,已构建起涵盖蚕种繁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至服饰家纺的全产业链体系,年产蚕茧达2万吨,成为全国优质桑蚕丝及制品的核心生产与出口基地。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企业对传统生产模式的系统性革新。 "蚕起于桑,丝起于蚕"。蚕丝的生产离不开桑叶与蚕,过去养蚕时必须使用新鲜桑叶,鑫缘集团却在产业链源头颠覆了延续千年的养蚕模式,创新推出"工厂+农户"的全天候富民养蚕法。 "鑫缘现在主要采取智能化工厂化经济型全龄饲料养蚕,从收蚁开始,小蚕、中蚕、大蚕皆由饲料喂养,实现了全年无差别循环饲料养蚕,解决了几千年来养蚕受季节限制靠天吃饭的问题。"鑫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储呈平说道。 目前,一至四龄的小蚕由鑫缘工厂采用人工饲料在恒湿恒温环境中自动化养殖,通过自动喂料、上蔟、采茧设备协同作业实现标准化培育;五龄后再分包给蚕农饲养,全年可循环养殖且人力成本节约一半,既保障了蚕茧品质稳定性,又为农户开辟了高效致富路径。 储呈平介绍说,目前鑫缘引入全自动缫丝机、智能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建成数字化生产车间,实现了蚕茧生产全程可控、可追溯。而且通过MES系统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可以使生丝品位稳定在5A及以上,正品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2%。 依托全产业链优势,鑫缘集团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从蚕种繁育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管控,让这一传统产业在标准化、智能化转型中实现了品质与效益的双重飞跃。 生产端的智能化升级让传统工艺焕发新面貌。扎染,是一门极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其操作技法精妙独特,在织物上按照特定规律,对织物进行撮取、扎结与染色,凡扎结处染液无法正常渗透,染后呈现丰富的晕纹图案。 现在,传统手工扎染技艺借助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生产正开启新阶段,既保留了非遗手工温度和个性化特色,又推动了技术进步。 走进华艺集团智能制造车间,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正忙着注染,打样机器人记录着非遗传承人动作并系统性生成大数据。 “这是行业首条非遗扎染智能生产线,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扎染工艺的智能化生产,生产效率提高六倍以上,良品率高达98%。”江苏华艺集团企管中心总经理葛坤峰表示。 该生产线包括人工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系统和人工智能注染全自动流水线,通过机器人软件连接、视觉检测等先进技术,已实现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 据介绍,在生产前,打样师傅会将设计好的图案分解成一个个注染的操作点,并输入内部系统传递给机器人。然后,机械臂会按照预定设计好的轨迹图,在扎好的成衣上一一进行注染。每种颜色设定约20个点,一件T恤三种颜色,机械臂往复三次即可完成。检查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后,再将数据传给生产车间的每台机器人,就能实现批量生产。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目前,扎染工艺应用在针织时装、梭织时装、毛衫、文创等其他产品上,科技正不断赋能传统扎染行业,助力传统工艺开拓新市场,并且提高了扎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蚕桑到丝绸,从针线到时装,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激活产业基因,用数字化手段重构发展路径,不仅增强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更为我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