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25-10-23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现代农业在盐碱地生根发芽 |
|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81 |
|
|
|
|
|
|
|
|
|
作为一名女性,她在泥土与科技之间游刃有余;她柔中带刚,既保持着对土地本能的热爱,也具备对现代农业未来走向的战略目光。 她的家乡在盐碱地,张宸却选择在这里,脚踏实地地用科技为家乡寻求另一种可能。 “从机械农机到无人机,不是非要追求高科技感,而是希望每一份科技创新,都真正让农民受益。”张宸谈道,解放农民的双手、让乡土焕发新生,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我不仅喜欢土地,更是敬重它。种地,从播下一颗种子到收获一粒粮食,每一步都是农业的生命线。”张宸这么说,她也正是这么做的。 张宸显然从不认为自己在性别上有“劣势”。田埂间、机耕道、灌溉渠边,才是她真正工作的地方,村庄里的人都熟悉这个嗓音清亮、身材瘦削的姑娘。作为一名女性从事这项传统意义上以男性为主的职业,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现代女性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农业的道路从不平坦,张宸在成长中的每次挫折都是在阵痛中获得蜕变。最困难的时候,颗粒无收,无人问津的盐碱地,无人机起初也因“故障”受到村民的质疑。更不用说,为了推广无人机,需要高额资金建设基站……这些坎坷,撑起了她后来坚韧的脊梁。 她深知这条路不好走,张宸将种地这件事当成了一门学问去钻研。从参加专业培训、探访其他农业合作社,到四处拜访专家求教。她一直敏锐地捕捉新的农业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划蓝图。 张宸坚信,机械化只是智慧农业的入门,农业的未来在于数字化的全面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不仅要解决生产领域效率的问题,更要打通整个产业链,才能让田地带来更大的赋能。” 农业现代化承载着的不只是梦想,也是她对家乡的深情。对于张宸来说,她的梦想不仅仅是让盐碱地粮食长得更好,也希望这片土地上留住更多“人”。“从外边打工的年轻人回来用无人机、学用技术管理一整片田,他们可以在家乡干好自己的事业。” 巾帼逐梦,未来可期。张宸始终怀揣着对“机器人梦”的执着信念,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够深刻改变农业的传统面貌。在她的眼中,“希望的田野”不仅仅是孕育粮食和希望的地方,更是人工智能和现代化技术实践的沃土。 她相信,当农业告别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朝着高科技、自动化发展时,年轻人也将会回归家乡,他们的活力与创意将会源源不断注入乡村,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