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25-10-22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大同田间起新韵 |
牧同科技以种养循环助振兴 |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洁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73 |
|
|
|
|
|
|
|
|
|
清晨六点,大同市云冈区的田间地头已泛起微光。农户们驾驶着农机,将刚收割的青贮玉米运往不远处的牧同科技养殖场。 这些玉米秸秆将成为奶牛的“营养餐”,而养殖场的粪污经处理后,又会变成有机肥回到农户家的农田。这样“秸秆喂牛、粪肥还田”的循环场景,在牧同科技带动的乡村区域里,已成为农户们习以为常的生产日常。 作为从大同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业企业,牧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便以循环农业为突破口,破解传统农业资源利用低效、生态压力大的难题。如今,这家企业已发展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截至2024年,集团总资产达6.89亿元,构建起2.1万亩畜牧草种植、万头规模奶牛养殖、5.1万吨鲜奶年产、11万吨乳制品加工的产业矩阵,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7亿元,用科技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牧同科技集团积极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持续探索产业融合、联农带农的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成功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工旅融合、良性互促的发展路子,以产业融合、多领域发展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在牧同科技旗下四方高科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粪污处理车间始终保持着高效运转。作为全国第一批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示范基地,企业创新研发粪水预处理与固液分离工艺。干牛粪被回用为奶牛卧床垫料,废水经无害化处理后灌溉周边农田,每年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化肥使用量,精准契合“双碳”目标要求。“我们以养殖场为核心,按土地承载能力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2024年辐射周边3.88万亩饲草料种植,带动6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6500多元。”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蓄睿草业依托2.1万亩自有牧草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模式锁定收购价格,2024年带动1500余户农户种植青贮玉米及苜蓿,户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 卧龙牧业则以2000头肉牛存栏、1000头年出栏规模,拉动1.1万亩饲草料种植,2024年带动农户21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为农户开辟稳定增收渠道。 走进牧同乳业现代化生产车间,9条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日加工鲜奶130吨的能力,让“大同奶”从牧场直达消费者餐桌。作为山西省现代化、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乳制品加工厂,这里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控制、管理及追溯体系,产品涵盖灭菌乳、调制乳、巴氏杀菌乳等五大系列。企业不仅成为“中国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2024年,间接带动9000余户奶牛养殖户及饲草料种植户增收,户均年增收5500多元。 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牧同科技还创新探索“奶业+旅游”模式。以杨家窑村为核心,打造集农业休闲、民俗文化、奶业体验于一体的产业融合项目,推动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与生态休闲农业有机结合。 同时,企业充分发挥二产纽带作用,拉动低温冷链运输、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面向未来,牧同科技将继续助力光彩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让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地区,把光彩事业的精神和温暖传递得更深、更远。 将依托蓄睿草业现有基础,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提高饲料自给率。加快稀奶油、奶酪生产线投产,将原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构建华北地区低温鲜奶“当日达”网络,实现“中国学生饮用奶”覆盖更多中小学校。持续扩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覆盖范围,提供技术培训与保底收购,不断促进产业增收。 从传统养殖到循环农业,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牧同科技的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未来,随着各项规划的落地实施,这家扎根山西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道路上步履铿锵、行稳致远,也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光彩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崭新动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