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10-15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奉化区工商联: |
“商联村社”厚植共富生态 |
|
作者:
■本报记者海楠通讯员蔡军义吕晶晶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79 |
|
|
|
|
|
|
近年来,奉化区发挥工商联及商(协)会优势,构建“商联村社”网络,联动6家异地商会,落地4个农业、文旅等项目,组织5家本地商会每年助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推动工商资本与乡村资源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异地商会跨海来 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今年2月,奉化区工商联对接宁波市乐清商会,与尚田街道许家村共建桑葚产业项目,联合宁波大学及本地加工厂开发桑葚酒、果汁等深加工产品,打造“一川桑语”品牌。目前,桑葚订单销售超8000斤,助农增收5万元,累计生产果汁1.5万瓶、果酒1750瓶,产品入驻宁波10余家餐饮店及超市。 视线转向40公里外的裘村镇陶坑村,这里与义乌商会的“三年之约”早已超越简单的帮扶范畴。裘村镇陶坑村与义乌商会深化合作,依托“百侨帮百村”项目,开发侨商生态农场、云种水稻、白芍种植及“颐和居”民宿等产业。截至目前,已引进投资365万元,获政策补助68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43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本土乡友扎沃土 织密产销闭环网络 奉化区大堰镇的白茶、豆腐、笋干等优质农产品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村民们守着好货却卖不上好价。大堰商会会长单亚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回乡,后备箱都塞满山货。这么多好东西不该被埋没。” 在单亚敏的推动下,商会以“商联村社”模式打通产销闭环,一方面引导村民做精品、树品牌,培育出“大堰有礼”“云边小镇”等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整合商会资源,邀请浙江元一餐饮、宁波谷籼农业等企业为“云耕大堰”系列农产品直播带货,让山货搭上“云快车”。同时,建成“大堰白茶”“古法豆腐”共富工坊,提升产品附加值。 今年以来,“商联村社”助力农产品销售400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收400余万元。“云边小卖部”生意红火,曾经的深山土产成了城里“抢手货”。 目前,大堰镇23个行政村实现帮扶全覆盖,形成“商会搭台、村企唱戏”的共富新格局。 双向奔赴育新机 共富基因在产业链上生长 如今,商会与村社的“双向奔赴”正在奉化遍地开花。 莼湖商会打通西谢村青梅销路,与“三只松鼠”等品牌合作,产品年销售量达2000吨,不仅享誉全国,更走向世界。溪口商会延伸香榧产业链,积极开发衍生品,推动农旅融合。新生代联谊会与金溪五村结对,引入技术人才赋能乡村。方桥商会、九江商会、江苏商会通过党建联建、产业合作等方式,为乡村注入新动能。 “‘商联村社’模式的成功,在于构建了系统化合作生态。”奉化区工商联党组书记邬燕坤称,“异地商会充当‘资源转换器’,本土商会发挥‘田埂专家’优势,当商会的市场敏锐性遇上乡村资源禀赋,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连着农户增收。共同富裕正从理念转化为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如今,这些播下的种子,正沿着产业链茁壮成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