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10-1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用持续创新助推文旅业持续繁荣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52 |
|
|
|
|
|
|
据报道,国庆、中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估24.32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6.2%。假日旅游热带动多地文旅消费强劲增长,从城市商圈到乡间民宿,从景区打卡到田园体验,文旅消费活力展现出经济的强大内生动能。 双节来临,全国接待游客量与消费总额均实现显著增长。其中,大连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5.5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4.34%,创历史新高;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2531.2万人次,同比增长9.77%,预订人次跃居全国第三;河南依托全域历史文化,开封、洛阳等地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汉服经济带动相关消费溢价25%。商务部数据监测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消费市场呈现繁荣活跃的良好态势。 文旅消费的旺季在假期,其他时间旅游消费则进入日常状态。文旅消费对于带动当地经济活力、持续激活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激活文旅消费,重要的是思维的创新。要有从市场需求出发的视角,关注市场需求,关注文旅消费的新趋势、新动向、新潮流,市场需求新动向决定了文旅产品、场景、服务等多维度的创新。当前,文旅消费越来越重视体验,文旅产品与业态创新应从“看风景”到“入情境”,创造文旅新场景。比如,“文旅+科技”打造沉浸式博物馆;“文旅+演艺”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戏剧的参与者;“文旅+康养”结合温泉、森林、中医药等资源,开发禅修、瑜伽、疗愈等慢生活、深体验产品;“文旅+工业/农业”开放有特色的工厂、农场,开发研学旅游、亲子体验项目等。 据报道,本次国庆、中秋假期,县域旅游异军突起。江苏东台、浙江海宁等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福建平潭、广西阳朔等县城成为“反向旅游”热门目的地。与此同时,历史文化体验也在升温。持续创新文旅产品与场景业态,加强文旅深度体验,是文旅创新的方向。比如,开发“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体验,学习制作当地非遗手工艺品、学习地方戏曲唱腔、参与一场地道的乡村婚礼或节庆活动,将地方文化符号,如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转化为可互动、可消费的IP故事,贯穿于整个旅游行程中。 持续激活文旅消费,还需整体营销与传播创新。从“广而告之”到“心动共鸣”,借助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不再是单纯展示风景,而是通过讲述当地匠人、民宿主人、美食家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借助名人效应,与知名作家、摄影师、视频博主合作,创作高质量的深度游记和纪录片,提高宣传品质。 今年双节期间,江西景德镇“鸡排哥”火爆全网,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的文旅营销。可通过制造热点,加强事件与节庆营销,策划独具特色的文化节、音乐节、艺术季、美食市集等,形成周期性热点吸引游客。与此同时,加强当地文化资源的宣传,跟着知名音乐、电影、电视剧去旅游;加强跨界融合,如体育赛事、商业综合体等资源捆绑,激活城市综合消费。 持续激活文旅消费,还需在服务体验与旅游环境治理上创新。当前有个概念是“宠客”,这本质上是在提高旅游服务体验与加强旅游环境治理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比如,促进智慧文旅全域化发展,“一部手机游全程”,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线路推荐和优惠信息;又如服务体验更人性化、暖心化,提供多语种服务、儿童友好设施等;再如,鼓励和培训本地居民成为“旅游志愿者”。在政府方面,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建立信任等;在政策方面,实施更灵活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出行,对小微文旅企业、新业态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支持。 多重创新对文旅消费具有可持续推动性作用,是实现文旅业“爆发式复苏”转向“持续性繁荣”的关键,唯有持续深耕创新,才能让文旅消费的活力不断延续,推动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