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29
2025-09-2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强迫购物”缘何屡禁不止

作者: ■陈广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18

    一段“云南导游疯狂输出嘲讽不购物游客‘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视频近日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位网友发布视频揭露低价旅行社除了线路返点外,还将游客按地域、年龄划分等级,按等级获得回扣。在旅行过程中,涉事导游表示自己“有金刚般的手段”,要求游客购物时“别装作不认识、死不要脸的样子”。9月25日,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相关部门表示,已收集证据立案调查。
    强迫购物,是旅游业一大顽疾。尽管文旅部三令五申、多次通报典型案例,此类问题依然屡禁不止。今年7月,文旅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在高压态势下,为何还有导游顶风作案?
    表面看,是导游个人职业素养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但究其根源,问题出在“零负团费”这一畸形的商业模式上。旅行社以明显低于成本的价格吸引游客参团,再将游客“转卖”给地接社和导游,而导游的收入主要依赖购物提成。这种模式下,游客不再是服务对象,反而成了被明码标价的“商品”。导游不是靠服务赚取报酬,而是靠推销产品甚至强迫购物获取回扣。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强制消费行为日趋隐蔽,多以“软强制”形式出现,比如,冷嘲热讽、道德绑架、孤立侮辱等。这些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取证困难,界定模糊,增加了执法难度。即便被投诉,往往是处罚涉事导游、旅行社,背后的购物店等利益链条难以被彻底斩断。
    此外,监管也存在盲点和难点。旅游活动涉及组团社、地接社、导游、购物店等多个主体,跨地区、跨环节特征明显。游客在异地遭遇侵权,往往面临投诉渠道不畅、处置效率不高等问题。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足、联动机制不健全,给全链条治理带来挑战,也助长了一些导游的侥幸心理。
    遏制强迫购物乱象,须从根源上重塑旅游行业的商业模式。一方面,鼓励旅行社走出“低价陷阱”,推出更多“品质团”“纯玩团”,让导游靠服务质量获得合理报酬,而非依赖购物回扣。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强迫购物”的认定标准,将言语侮辱等“软强迫”行为明确纳入规制范围。有专家建议,可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引入“三倍赔偿”制度,激励游客主动维权,让违法商家付出沉重代价。
    同时,强化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行业协会应制定更严格的自律规范,对违规会员实行联合惩戒。通过典型案例曝光、消费提示发布,帮助游客识别“不合理低价游”,鼓励游客在权益受损时敢于维权,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总之,只有切断灰色利益链,建立透明、规范、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才能让导游回归服务本职,让游客安心出发、尽兴而归。眼下,“双节”即至,旅游市场又将迎来高峰,各地应未雨绸缪,警惕此类现象出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