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25
2025-09-25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欧耐特的“扎根”与“攀登”:耐住寂寞,锚定破解高原电缆“特难题”

作者: ■本报记者海楠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581

    在青海这片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土地上,强紫外线、低温、昼夜温差大的限制性环境,曾是许多企业望而却步的“禁区”。然而,有一家电线电缆企业,从2000年“误打误撞”进入青海市场,到如今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仅在高原电线电缆领域站稳脚跟,更以技术创新打破行业瓶颈,以战略远见抢占新能源赛道,用20余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了一段从销售代理到自主品牌、从区域经营到逐梦国际的创业传奇。
    欧耐特线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欧耐特”)坐落在青海西宁以北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简称“大通县”),创始人、董事长杨振涛从一名普通销售员起步,在青海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一步步打造出如今在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电缆品牌。他不仅见证了青海从基础设施薄弱到新能源产业腾飞的巨变,更亲身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技术突破与标准建设。
    “我认为欧耐特还没有成功,但始终走在成功的路上。”杨振涛说。他和欧耐特的故事,早已与我国西部这片广袤土地的发展紧密相连。
踏准政策节拍:
从销售代理到自主品牌的破局
    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位于天津的一家电缆国企奏响了拓展西部市场的号角。彼时,杨振涛还在负责山东、河北等地的销售工作,最远只到过山西,对西部的认知一片空白。“销售部20多个人,早上发的报名通知,下午我去的时候,不少热门区域已经被选完了,只能对着地图往西边看,最后选中了青海。”回忆起与青海的“初遇”,杨振涛坦言,完全是“误打误撞”的选择。
    但其实,所有的偶然,都是一种注定的必然。
    20多年前的青海,基础设施薄弱,工程项目寥寥无几,交通更是不便。“去趟格尔木,坐长途班车需要一天时间,路上颠簸不说,遇到天气不好还得滞留。”但这些困难,都被“竞争压力小”的优势所抵消。
    在杨振涛看来,发达地区虽市场成熟,却早已被全国各地的电力企业“紧盯”,销售体系完善,新入者很难打开缺口;而西部市场尚处待开发状态,竞争对手少,反而藏着巨大的机遇。
    当时的销售模式,为杨振涛在青海立足提供了助力。企业采用“按销售额拿返点+销售人员自主定价”的机制,尽管西部订单量不如内地,但自主定价权和更高的返点比例,既考验销售能力,也给了从业者更大的盈利空间。“这种模式逼着你去琢磨市场、对接客户,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开拓业务。”最终,杨振涛凭借真诚的做事风格,很快在当地积累了口碑。面对客户“不见产品不付预付款”的规定与企业“先付款再发货”之间的矛盾,他主动充当“桥梁”,“客户担心付了款收不到货,企业担心发了货收不到钱,我做的就是协调双方利益,把事儿办成。”
    正是这份担当,让杨振涛赢得了客户信任,也为后续创业埋下了伏笔。2006年,杨振涛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在青海摸爬滚打几年,我认为这里的机会非常多,就想打造自己的销售团队和网络。”这一年,他注册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从单一品牌代理转型为多个厂家的代理商,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零散订单,逐步拓展到青海省内的中小型项目。凭借此前积累的客户资源和市场经验,公司发展迅速,到2011年,年销售额已突破三四千万元。
    销售额的增长,并未让杨振涛满足。“做代理始终是‘为他人作嫁衣’,没有自己的品牌,永远只能依附厂家,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都有限。”他直言。
    2011年,经过深思熟虑,杨振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建自主品牌“欧耐特”,进军电线电缆生产领域。“‘欧’代表对标欧洲高标准,当时欧洲的电缆标准在国际上是认可度最高的;‘耐特’则寓意我们生产的产品特别耐用、特别可靠。”杨振涛如此介绍当初的想法,就这样,“欧耐特”的名字应运而生。紧接着,杨振涛斥资1000万元启动公司筹备工作,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到技术团队组建,他事事亲力亲为。
    2012年3月,欧耐特第一条产线正式投产,从“卖电缆”迈向“造电缆”,完成了从销售商到生产商的关键跨越。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此前专注销售,对生产环节一知半解,欧耐特刚投产就被“泼了盆冷水”。公司从外省订购了一批价值60多万元的设备,可安装调试后,设备故障频发,无法正常运转。更棘手的是,由于初期经验不足,签订合同时未明确详细的服务条款,设备维修需要支付高额费用。“最后光维修这台设备,就花了几十万,比设备本身的成本还高。”
    “创业没有捷径,只能一步步踩稳,慢慢积累经验。”杨振涛总结道。
    锚定新能源赛道:
    技术创新破解高原“特难题”
    欧耐特的早期发展,受益于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青海的基建项目逐渐增多,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扩建、城市道路改造到住宅小区建设,都带动了电缆需求的增长。“那时候我们主要做民用电缆,比如装修用的电线、配电室的地下电缆等,产品比较单一,但靠着省内的房地产项目和小型基建,也能维持稳定发展。”
    转折发生在2020年。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对该行业依赖性较强的电缆企业纷纷面临转型压力。欧耐特也不例外,“当时我就意识到,必须积极找到新的赛道,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恰逢此时,新能源产业在青海迎来爆发式增长,青海拥有丰富的日照和风能资源,戈壁滩上的光伏电站、风电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前大家看不上的‘不毛之地’,突然变成了争抢的‘香饽饽’。”杨振涛敏锐地察觉到,新能源领域将是电缆行业的下一个“蓝海”。
    只找到海洋远远不够,还要有能在海洋中自由遨游的本领。
    新能源项目,尤其是高原新能源项目,对电缆的要求远超传统民用电缆。青海的高原环境,给电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强紫外线会加速电缆外层材料老化;零下20℃甚至零下40℃的低温会让电缆变硬、变脆,稍不注意就会断裂;昼夜温差大还会导致电缆热胀冷缩,影响使用寿命;草原上的老鼠、蚂蚁会啃咬电缆;盐湖地区的腐蚀性气体也会对电缆造成损害……“普通电缆在平原能用15年,到了青海的高原地区,最多9年就得更换,根本满足不了新能源项目的长期需求。”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欧耐特决定“啃硬骨头”,聚焦高原特种电缆研发,打造适配高原环境的“定制化产品”。
    “内地的大企业看不上高原市场,觉得需求量小、研发成本高,不愿投入精力,但我们身处青海,最了解这里的需求,也有责任做出适合高原的产品。”为此,欧耐特与青海大学展开深度合作,组建了20人的研发团队,投入约1500万元研发资金,针对高原环境的特殊性逐一突破技术难题。
    低温耐受性是首个需要攻克的难关。提高电缆的低温性能,要在增塑剂上下功夫。传统工业增塑剂在低温下会失去活性,导致电缆失去柔韧性。研发团队另辟蹊径,决定采用生物质增塑剂。“青海是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研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他们以废弃菜籽油、豆油为原料,从中提取油酸制作增塑剂,“这种生物质增塑剂不仅环保,而且耐低温性能远超工业增塑剂,能让电缆在零下40℃的环境下依然保持良好的柔韧性。”欧耐特技术总监马磊介绍。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为了找到最佳的材料配比,团队进行了上万次实验,耗时两年半才最终攻克技术难关。“生物质增塑剂的成本比工业增塑剂要高,很多同行觉得不划算,但我们认为,只要能解决客户的问题,就是值得的。”杨振涛称。
    2023年,基于生物质增塑剂的耐低温电缆正式推向市场,迅速获得了新能源企业的认可。在青海南山口抽水蓄能项目中,欧耐特的耐低温电缆裸露在外,经历了两年多的强紫外线和低温考验,经检测,各项性能均未受影响,远超客户预期。在青海“大柴旦”新能源基地,客户提出“电缆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的需求时,欧耐特也迎难而上,通过技术优化,将电缆使用寿命提升至13年,比行业平均水平延长5年,成功拿下项目订单。
    创新,犹如活水,只要开闸,便能源源不断奔流。
    除了耐低温电缆,欧耐特还针对高原环境研发了一系列特种产品:防紫外线光伏电缆,通过优化外层材料配方,将抗紫外线能力提升30%;防鼠防蚁电缆,在电缆外层添加特殊药剂,有效抵御啮齿类动物啃咬;耐腐蚀电缆,采用特殊涂层技术,适配盐湖地区的酸性环境。截至目前,欧耐特已拥有135项专利,其中13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均聚焦高原特种电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的同时,欧耐特也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由于国内此前没有专门的高原电缆标准,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新能源项目带来了隐患。”杨振涛感叹。2023年,欧耐特联合青海省内多家电缆企业,启动了“高原电缆标准”制定工作,参考国外不同海拔的电缆标准,结合我国高原的实际环境,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尽管这项工作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完成,但杨振涛坚信,标准的出台将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这不仅是为了欧耐特,更是为了让高原新能源项目用上更加可靠的电缆。”
    凭借在高原特种电缆领域的深耕,欧耐特成功抓住了新能源产业的机遇。
    2023年,欧耐特搬迁至新厂区,产能大幅提升,涵盖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多个领域。在新疆,欧耐特中标了华农、华电两大发电集团的项目,其中若羌能源大通道项目作为电力输送的关键工程,对电缆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要求极高,欧耐特的产品凭借优异性能成功入围;在青海,欧耐特参与了多个大型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的建设,成为当地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胸怀“双循环”野心:
    从专精特新到逐梦国际
    2023年,欧耐特凭借在高原特种电缆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表现,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在杨振涛看来,“专精特新”的核心在于“创新”和“差异化”,这与欧耐特“聚焦高原、深耕细分市场”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欧耐特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银行贷款无需抵押即可获得授信;地方政府将欧耐特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其发展经验,带动周边企业共同进步。
    欧耐特的“欧”字,从一开始就寄托了企业对标国际标准、走向海外的愿景。在国内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欧耐特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舞台。
    2022年,在青海省商务厅的组织下,欧耐特首次走出国门。先后参加了哈萨克斯坦、西班牙、尼泊尔等国的商务对接会,开启了“出海”探索之路。
    第一次“出海”,让欧耐特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在哈萨克斯坦,一家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火电企业正在进行设备升级改造,需要大量电缆产品,但对方提出的技术标准,却让团队犯了难。“他们沿用的是苏联时期的电缆标准,产品型号和工艺早已被国内淘汰。我们现在的生产线都是现代化的,与他们的需求根本无法适配。”提及此事,杨振涛又无奈又好笑。
    为争取合作,团队专程前往对方发电厂,实地查看现有设备,截取了十几厘米的电缆样品带回国内分析,但最终还是因“设备和工艺无法兼容”,不得不放弃合作。“这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不同国家的标准差异很大,‘出海’必须提前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的技术规范和需求。”
    在西班牙,欧耐特团队则感受到了欧洲市场对“质量”和“环保”的极致追求。参观当地电缆企业时,他们发现,对方的生产线能力很高,但实际产量却被严格控制。“我们问为什么不提高产量,对方说,必须保证每一米电缆的质量,一旦提速,就可能出现瑕疵。”更严格的是,欧洲对电缆材料的环保要求近乎苛刻,高分子材料中若检测出有害化学物质,不仅会面临高额罚款,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信誉。“虽然欧洲市场的准入门槛高,但利润空间也大,只要能达到他们的标准,就能打开广阔的市场。”
    两次“出海”虽未达成实质性合作,却为欧耐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欧耐特迅速调整“出海”策略:一方面,组建专业的外贸团队,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缆标准、市场需求及政策法规,优化产品配方;另一方面,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以欧洲标准为标杆,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3到5年,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比至少达到10%。”杨振涛表示,“对于欧耐特这样一家扎根高原的中小企业来说,‘出海’不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证明我们的实力。中国企业在高原能做出好产品,在国际市场也能经得起考验。”
    除了积极“出海”,欧耐特还在推进“绿色智能制造”转型。电缆生产属于传统制造业,能耗高、流程复杂,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打造‘无人车间’。”目前,欧耐特85%以上的生产设备都带有数据端口,可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和采集;一半的产线已实现半自动化,通过机械手和电脑控制系统,可实现“设定参数后自主生产”,只需少量人员进行质量检测和设备维护。此外,公司还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操作屏上就能实时查看生产进度、原材料消耗、产量等数据,方便生产负责人及时调整计划。
    青海的绿电资源丰富,未来欧耐特生产用电将全部采用绿电,实现生产过程的“零碳排放”。“我们在青海发展,必须守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杨振涛语气坚定。
    扎根高原,耐住寂寞,方能铸就传奇。
    欧耐特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之路,更彰显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时代浪潮中,以坚守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坚韧与担当。“在电缆行业,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我们愿意扎根高原,做别人不愿做的事,用更优质的产品,为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图1)欧耐特电缆生产设备。
(图2)欧耐特厂房外景。
(图1)欧耐特生产车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