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23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通江达海向世界,开放口岸活力涌 |
|
作者:
■本报记者颜韵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56 |
|
|
|
|
|
|
港口"晴雨表"透出外贸新气象。作为重要物流节点及贸易载体,港口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海交汇处热潮涌动。日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太仓港与滨海港,实地感受两大港口在"稳外资、稳外贸"中的强劲脉动。 太仓港作为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滨海港作为淮河流域出海门户,2024年吞吐量达1931.11万吨。两大港口虽定位不同,却共同编织起江苏联通世界的物流网络。 汽车乘船忙出海,智慧枢纽提效能 长江入海口,太仓港海通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玉衡先锋"号滚装船紧张作业,3600多辆崭新的国产汽车有序登船,即将发往东南亚市场。 "我们是长江沿线最大的汽车出口港,从太仓出海的汽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十分之一。"海通太仓汽车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儿七告诉记者。 太仓港创新推出的"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运输模式,让48英尺框架可平铺3台整车,像搭积木一样堆叠8层,极大提升了舱容利用率。2024年,从太仓港出海的汽车已覆盖欧洲、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的116个国家和地区。 太仓港的枢纽能级不止于汽车运输。在集装箱四期码头,无人双悬臂梁自动化轨道吊正通过AR技术精准装卸集装箱,这里是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 "以前一个轨道吊要1个人开,现在1个人能控5台,效率提升25%以上。"太仓正和国际集装箱码头操作部经理刘斌说。 2024年,太仓港全年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20亿元,航线覆盖全球120余个港口。 面对持续增长的出口需求,太仓港口管委会联合海关、海事等单位开设专窗,推广"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政策,不断提升通关效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能源粮贸新突破,深水良港拓空间 2天后的滨海港通用码头上,"和谐发展1号"货轮正在装载1.6万吨小麦,准备发往广东。 "我们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江苏东部沿海少有的可建10万至30万吨级码头的天然良港。"滨海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斌介绍。滨海港2024年自营吞吐量达1931万吨,今年有望突破2400万吨,远洋航线通达南非、迪拜,近洋航线覆盖越南、印尼、日韩等地。 "我们建了10万吨粮食筒仓,周边产粮区的小麦、水稻能在这里集中发运,不用再绕路长江"。港口后方,10万吨粮仓与10万平方米平仓已建成投用,服务周边产粮区。 滨海港全面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码头堆场喷淋全覆盖,船舶岸电应接尽接。记者在码头看到,门机加装了能量回馈系统。"落货时能发电,运营下来能省20%的电。"杨斌说。 "我们将更好服务皖北、豫东等地的外贸需求。"杨斌说,海河联运作业区已建成6个1000吨级泊位,未来淮河沿线29个城市的货物,从这里出海能缩短400-500海里航程。 锚定发展需求,夯实外贸根基 太仓港与滨海港各自彰显特色、发挥所长,正是江苏港口群优势互补的缩影。 太仓港主动承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溢出效应",通过"货物进太仓港视同进上海港"的政策,让长江中上游货物中转效率大幅提升。滨海港则聚焦大宗散货与能源,与太仓港的集装箱、汽车滚装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完善"江海联动"的外贸通道。 太仓港的发展始终紧扣企业需求。近年来,港口引进中远海运特运、德流冷链等标志性企业,年均落户企业超200家,构建起"产业生态集聚-企业需求释放-港口服务创新"的良性循环。 滨海港则围绕园区产业定制服务。为配套上海电气、远景能源等海工装备企业,港口正在建设大件泊位。液体散货码头部分完工,将为皖维项目年运200万吨液体化工材料。"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建什么。"杨斌说。 2025年1-8月,太仓港"新三样"出口超50万标箱,滨海港风电叶片、镍铁等货种运输量稳步增长,港口与产业的联动愈发紧密。 从长江沿岸到黄海之滨,各大港口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专业特色,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通江达海向世界,一幅"活力江苏"的开放画卷在持续铺展。 (图)太仓港集装箱码头。(太仓港口委供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