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17
2025-09-17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用户需求驱动支付产业创新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8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经济的深入发展,支付方式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
    支付方式的革新悄然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试想,若一张卡即可完成日常交通与商业支付,告别烦琐的切换操作与支付调度,这是否将重新定义支付场景的可能性?
    以万事达卡地铁“拍卡过闸”为例。自今年6月28日起,上海轨道交通全线网全面支持“拍卡过闸”功能。这一网络覆盖896公里的运营里程,囊括21条线路和517座车站,为入境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境外发行的万事达卡,还是境内新推出的“中国万事达”卡,都能轻松实现“拍卡”乘车。
    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人们的支付场景愈加多样化。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的引入,在支付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浪潮。从本届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中,处处体现“支付便利化”的身影。“一卡在手,消费无忧。”如果支付更便利,相信会有更多消费者选择这种类似一卡通的卡片,实现畅通无阻。
    自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来,金融机构重点围绕外籍来华人士、老年群体等支付需求进行了一系列升级,至今已有跨越式突破。
    毕竟,好的支付不仅仅关乎效率,如果能够提升用户体验,也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境外人士入境消费让各家支付企业下足了功夫。微信支付、银联、万事达卡等机构纷纷展示了针对境外人士的便利支付方案,包括更直观的外卡绑定、更广泛的境外电子钱包适配以及融合通信、翻译功能的创新支付终端。这些解决方案充分体现出中国支付体系对全球用户需求的开放与响应。特别是在境外人士支付场景设计中,微信支付和银联的“外包内用”“卡转码”等创新举措让来华人员无需额外学习复杂的支付方式。这种沉浸式服务体验,加上部分机构提供兼具便利性与效率的“60天手续费减免”政策,有效激发了外国人参与中国消费市场的热情。
    作为中国支付产业的创新者,数字人民币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也从陌生走向熟悉。2021年以来,数字人民币一直在服贸会上成为参展观众的讨论热点。无论是日常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还是节假日“薅羊毛”的吸引力,用户对数字人民币的接纳度正在稳步提升。
    就用户反映看,数字人民币不再单一,而是兼具多项功能。今年,中国银行展示的创新产品“幂方卡”,实现了来华人员对支付、通信和交通三大重要功能需求的跨界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在北京首创“一点接全城”的集中退付模式,展台搭建实景集中退付点,境外来华人员在服贸会现场就可以体验“购物+退税”便捷服务。
    支付便利化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场时间跨度长、广度深、系统性强的“持久战”。从扫码支付普及到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再到外卡入境消费场景的全面覆盖,中国支付产业在技术创新、用户需求以及政策推动之间,正在找到了彼此融合的稳定路径。
    这种“持久战”仍然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领域。例如,支付体验的本地化与国际化如何找到平衡点,数字人民币如何摆脱优惠政策依赖,早日成为大众日常支付的“新宠”。这些问题是支付便利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挑战,也反映了优化支付方式需要从单一技术突破走向多维度、高精度的模式革新。
    在中国走向国际化、数字化经济浪潮的关键时期,有效推进支付便利化工作将成为稳定消费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不仅要持续优化现有服务,更需要大胆探索智能化、区域化以及跨境化的新模式。只有立足用户需求,深挖消费场景,将服务与技术融合,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全面升级,用创新驱动支付体验的长远发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