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17
2025-09-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再谈预制菜的“是与非”

作者: ■郭钇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81

    近日,预制菜再次被带入“极限拉扯”的境地。
    网络大V罗永浩与西贝最近几天展开了激烈的隔空对峙,源于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用餐后发微博表示,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太贵了”等言论开始,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表示,西贝没有预制菜。西贝方面依据六部委对预制菜的定义,称其“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场争议频频升级,事件到9月15日,西贝官方道歉。
    此番舆论风波已进入白热化,让公众再一次聚焦预制菜行业以及餐饮企业规范使用预制菜的问题。
    据了解,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规定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严格使用添加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于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随冷链技术实现产业化。新冠疫情期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2022年增至4196亿元。
    可以说,在特定的时期和场景,预制菜是重要的食品工业产物,有存在的优势,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预制菜具有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近两年风行的中央厨房更是预制菜行业升级与鼎盛的注脚。
    然而人们对预制菜诟病的是,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营养成分流失,为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等,通常会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等。此外,在预制菜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海底捞、外婆家等企业也曾推出过开放后厨、透明厨房等措施,以增强信任,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真正实现透明度,需要供应链公开、工艺标准化说明及严格的第三方监督,而不是开放后厨就够了。此次事件正在撕开众多餐厅的“遮羞布”。让消费者和监管层面开始重新审视“预制菜”该在何种场景下存在及如何存在。
    预制菜生产厂家及加工环境卫生不达标、消费者知情权及地方监管差异等均是行业合规运营的挑战。
    值得强调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此次西贝事件中尤为凸显。罗永浩表示,可以接受预制菜,但是不能接受用预制菜充当现做菜,卖出现做菜的价格,价格贵得离谱,让人难以接受。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购买的是否是预制菜以及预制菜的具体成分、加工方式、保质期等信息。
    笔者梳理发现,目前预制菜行业缺乏全国通用的强制性标准,此次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行业发展。在行业进步过程中,应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预制菜生产、运输、处理等全流程提供参照,倒逼餐饮企业提升品控能力与合规意识,促进预制菜行业向标准化、精细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争议的本质不是为了争议,而是破解“是否健康、是否好吃,价格是否合适”等问题,更积极推动行业发展。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储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将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可以预见,只有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和担忧,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安心消费,才能真正推动消费。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