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10 第02版:二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突破技术边界,以“大尺寸”创新领跑能源转型 |
|
|
|
|
|
|
近年来,光伏产能爆发引起行业洗牌,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胜出,成为行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素有"中华水塔"美誉的青海省,有这样一家光伏企业,依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4J"生存理念,不仅有效降低成本,成功避免价格战,还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这家企业就是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景太阳能")。日前,记者来到该公司进行实地走访。 精细化管理,居行业顶尖 在企业展厅,记者看到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颁发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证书"。走进面积为6.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单晶拉棒单体车间内,一根根单晶硅棒的制造之旅就从这里开始,一台台单晶炉正在运转,机器轰鸣,拉晶、截断、开方、平磨、清洗…… "每台单晶炉搭载的103个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压力、真空度等76类工艺参数,每秒向中央控制系统回传0.2MB数据。"高景太阳能常务副总吉孝云对记者表示,其自主研发的系统应用了工业互联网、5G、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提高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物理车间与数字工厂实现毫秒级同步。 "要想在行业竞争中胜出,企业无非有两条路径,一方面,对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对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架构突破。"吉孝云表示。 吉孝云透露,在珠海、西宁、宜宾的三大基地建设周期仅75-140天,通过并行施工与模块化设备安装实现"投产即满产"。"这要感谢徐志群董事长提出的'4J'生存理念,从而坚决抵御行业内卷。"他说。 在该理念下,能够有效节约成本。面对市场竞争,谁的成本控制得好,谁就能生存下来,将节省下来的钱再投入研发创新、提质增效,产品就会有更好的效益,企业才会日子越过越好。 "基于'4J'生存理念,高景太阳能分厘必争。"吉孝云进一步阐释道。以规模化采购与供应商联合研发,降低硅片BOM成本;并针对节能技术改造做了大量工作。其中,高景太阳能对单晶炉进行技术改进,通过余热回收避免余热浪费,提升热利用效率。 单晶炉是运用电加热,炉内温度最高可达1420摄氏度。生产完毕后,用循环水对单晶炉进行冷却降温。这么多的热量,就这么白白浪费掉,的确可惜。于是,技术人员开发出余热回收技术系统,该系统由热交换器、储热装置和再利用系统组成,运用热交换器,通过将工作介质(如水、油或空气)与余热源进行热交换,利用储热装置存储回收的热量。当有供热需要时,使用再利用系统将回收的热能应用于加热、发电或其他工艺中,从而实现热能的二次利用。 在技术改造前,在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别设有两台供热锅炉。如今,将大量回收储备的热量用于供暖,这两台锅炉都停用了。这样做,一方面,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因子。通过余热回收,也同时做到节水节电。从2021年-2025年,企业日排水量累计下降60%,从2023年-2025年,日用电量下降累计11%,生产每公斤单晶硅的用电成本的行业标准是23度,而经过节能技术改造后,高景太阳能的单公斤能耗降低至行业先进水平。 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绿电直连 完成拉棒和初步加工后,单晶硅棒还需经过切片、清洗、检包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符合客户要求的高性能硅片。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高景太阳能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实现了产品品质与工艺领先。 "为提升产品品质,通过精益求精铸品质,全流程高精度检测,硅片良好率超98.8%,成品率达99%以上,居行业顶尖水平。"吉孝云对记者表示,技术人员对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攻关,210mm大尺寸硅片也进行了迭代更新,公司的BC(背接触)组件产线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光伏产业链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在大尺寸薄片化技术方面,高景太阳能聚焦210mm大尺寸硅片,率先解决切割崩边、厚度均匀性难题,支持N型高效电池技术迭代。在N型硅片工艺方面,企业提前布局N型硅片产能,匹配行业向TOPCon、HJT电池转型需求,2024年N型产品占比超60%。在切割工艺创新方面,开发低线耗金刚线切割技术,降低硅料损耗;优化切割液配方减少表面缺陷,提升电池转换效率。 “高景太阳能是以硅片起家的,主要产品单晶硅片是许多下游客户必须使用的产品。”吉孝云表示,以210mm大尺寸硅片为主导,对产品的氧含量,以及少子寿命(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反映了材料的质量和器件特性。能够准确得到这个参数,对于半导体器件制造具有重要意义。对太阳能电池来说,少子寿命越短,电池效率越低)都要进行准确测算,为的就是让客户对于我们产品的质量性能有全面了解,信任我们的产品,唯如此,方能实现产品顺利销售。 为加速技术迭代,高景太阳能正积极推动BC技术落地,与爱旭股份共建BC生态圈,推动高效组件规模化生产。同时,探索钙钛矿叠层电池,目标效率突破30%,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 立足“中华水塔”,为企业发展添翼 “青海作为‘中华水塔’,其独特的高原地理与气候资源为高景太阳能提供了双重优势。”吉孝云表示。 一方面,自然光照与土地资源得天独厚。这里年均日照时长达2500小时以上,荒漠土地占比超25%,为光伏制造提供低成本绿电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基础。 另一方面,政策与产业链协同显著加速了企业发展。青海省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高景太阳能西宁基地50GW单晶硅棒项目于2021年快速落地,首期15GW从开工到投产仅用75天,体现地方高效协作。 在绿色制造方面,高景西宁基地采用清洁能源驱动生产,通过工艺创新降低能耗,如硅棒铸造工艺减少加工损耗10%以上。 在实现自身发展同时,高景太阳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青海项目待三期满产后可再创造数千就业岗位,并带动当地高端制造业升级,如配套引进切割液、石墨舟等辅材产业。 同时,基地开展生态兼容设计——电站建设采用高支架结构,从而可以保护地表植被,并通过实施生态监测系统,实现“光伏+生态修复”双轨发展(行业通用实践,高景遵循此原则)。 谈起企业发展的未来规划,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表示,将采取横向联盟与技术纵深模式。在业务拓展方面,开展组件全球化,并进行电站终端渗透,贴近终端需求反哺技术优化。同时,发展生态联盟战略,打破传统纵向一体化,构建横向合作网络。 “高景太阳能,要成为高原上崛起的光伏标杆。”徐志群表示,青海的“水塔”滋养了高景的技术根基,而企业以速度、效能与开放联盟反哺生态与经济。未来,高景将以“归零心态”应对周期起伏,横向联盟突破技术边界,纵向深耕终端场景,让中国光伏的“大尺寸”创新持续照亮全球能源转型之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