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03 第02版:二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新绎文化:让经典文学“活”起来 |
|
|
|
|
|
|
站在幻城广场,眼前16扇各不相同的"中国门"一字排开,宫门、金柱门、如意门、牌楼门……每扇门都有神奇的魔力,吸引你抬脚迈步。择其一而入,一门一景,观众可在不同的场景下,以不同顺序抵达所有剧场,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专属路线。 在京津冀腹地城市廊坊和平路268号,这样一座以文学为基、以戏剧为魂的"幻城"正悄然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体验的认知。它不是主题公园,不是实景演出,也不是传统剧场,它是由新绎只有红楼梦(廊坊)文化运营有限公司(简称"新绎文化")打造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一个以《红楼梦》为精神内核、以"读者"为主角的沉浸式戏剧艺术空间。 自2023年开业以来,该项目已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演出近2.1万场,观演人次近1000万,成为京津冀地区文旅版图上的新地标,为中国沉浸式文旅产业提供了"让经典可感可触"的鲜活样本。 以剧为媒 让经典文学照见当代精神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整体呈36米×36米的方形棋盘,其中包含不同形式的21场沉浸式演出、108座情景园林。 在这方形棋盘之中,建筑外立面是立体舞台,演员可以行走其上;游廊不再只是盘亘在地上,而是"浮"在空中;门窗也打破了常规,形状各异…… 超乎享受的梦幻沉浸之感,不仅仅体现在别具一格的园林设计上,更体现在时空交错的剧场群落间。 传统主题公园或剧场演出往往聚焦原著情节再现,而这座幻城却将目光投向《红楼梦》问世270年来的"读者群像"。《第三十五中学》重现1987年的高中课堂,讲述老师用《红楼梦》解读青春困惑的故事;《二商店》还原1974年苏州供销社,一位神似贾宝玉的售货员与他的故事……这些原创剧目打破了"时空墙",让不同时代、地域的读者与《红楼梦》的交织命运成为叙事主角。 "我们始终聚焦的是《红楼梦》'读者',而不仅是原著故事本身。"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总经理胡锋介绍,"通过'从文本到读者'的视角转换与沉浸式美学设计,使读者在'入戏入梦'中完成对中华文脉的个体化探寻"。 为了让"高冷"的经典IP变得可感可触,幻城采用"行进式观演"设计,游客不再是被动观看的"旁观者",而是踏入故事的"参与者"。 游客可以"边走边看"穿梭于园林剧场,"躺着看"床剧场的梦境演绎,"后台看"演员备场的真实瞬间,多维沉浸打破了传统观演的时空限制。在《真亦假剧场》,观众从后台走上舞台,模糊戏里戏外的边界;在《有还无剧场》,水幕中太虚幻境的场景随脚步变换,让人在虚实之间感受"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思。 新时代,新市场,中式美学亦需科技赋能才能焕发新彩。 幻城充分运用留白、榫卯、虚实相生等传统哲思,结合光影文字秀、水幕舞台、VR太虚幻境等科技手段,使古籍文字“活”于墙面、地面及互动装置中,构建亦真亦幻的感官沉浸。正如总导演王潮歌所言:“我们不重复曹雪芹的故事,而是让每个游客在幻城里,写出自己与《红楼梦》的故事。” 以城为境 构建沉浸式文旅生态闭环 运营一座庞大的“戏剧幻城”,考验的不仅是内容创造力,更是系统运营能力。从市场引爆到长期吸引力维持,项目团队走出了一条“以内容为核心、以生态为延伸”的运营之路。 开业初期的市场热度,源于国民IP与行业标杆的双重加持。借助《红楼梦》的国民认知度与总导演王潮歌“印象”“又见”系列积累的行业影响力,项目通过开票仪式直播造势,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与王潮歌的对话吸引了75.4万观众在线观看,首日售票超2万张,1小时内售罄3000张,迅速引发“传统文化创新体验”的社交热议。这种“IP+名人+直播”的组合拳,让幻城未开先火,精准触达对文化体验感兴趣的核心客群。 一时火爆不算“爆”,持久“引流”才是真本事。对于幻城来说,保持长期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动态迭代。 目前,幻城剧目已完成两次升级,多数为2.0版本,未来还将持续新增剧目。“每年的迭代不仅是情节调整,更是对观众反馈的回应。”胡锋称。比如《三十五中学》因观众对“青春记忆”的强烈共鸣,增加了更多互动环节。 除了常态化更新,季节性活动也形成固定节奏:冬季“青春幻城中国年”推出点灯祈福、汉服摄影;春季联合“风筝艺术节”,邀请非遗传承人打造3.5米高装置,同步开设手作体验。这种“固定内核+流动场景”的模式,让游客“一次不够,四季想来”。 大规模多剧场运营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每个剧场都“活”起来。 高峰期时,幻城通过加密场次实现日均超100场演出,从而扎扎实实地保证每位游客在幻城的时候、随时想看剧的时候,都能有那么一个剧场、那么一个座位,等待着他。 商业生态的延伸,则让文化体验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力。衍生品开发紧扣“文学转译+场景共生”原则:幻城情景空间“也罢”冰箱贴还原剧中雪落门扉的场景,让游客把“幻城记忆”带回家;《红楼梦》人物盲盒融入观众对角色的集体想象,实现“用户共创”。此外,幻城与周边水云间文化商街、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形成“三角联动”,提供“戏剧+购物+展览”一站式体验,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构建起“体验—消费—复购”的生态闭环。 以文赋能 从“戏剧幻城”到“戏旅廊坊” 时至今日,一座幻城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文旅项目本身,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带动区域发展的“文化引擎”。它不仅让廊坊的城市名片多了“文化厚度”,更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城市形象升级上,幻城为廊坊注入了“戏旅之城”的新标签。2024年,项目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所在的梦廊坊戏剧公园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同年,河北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国际戏剧日庆典等重大活动落地于此,让廊坊从“京津冀交通枢纽”跃升为“文化艺术地标城市”。数据显示,来自外省的游客占比超70%,许多人因幻城第一次走进廊坊,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流量”到“留量”,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令人惊叹。 开业至2025年7月,幻城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其中50%选择两日游。这直接拉动了周边消费:节假日周边酒店入住率达100%,水云间文化商街的餐饮、文创店铺营业额较项目开业前增长3倍以上。 在就业方面,项目直接提供超1000个固定岗位,涵盖演员、舞台技术、剧场运营等,2025年与高校合作的专场招聘会,还定向培育了一批舞台表演专业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项目的成功经验已辐射至廊坊全域文旅产业升级。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为行业贡献的不仅是一套可复制的运营模型,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范式——让经典在沉浸式体验中,成为‘流动的、可参与的、属于每个人的’生命现场。这一路径,正为中国文旅从‘观光时代’迈向‘沉浸时代’铺设关键基石。”胡锋说。 从让《红楼梦》“活”起来,到让文旅体验“深”下去,再到让城市文化“亮”起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实践,正在书写一个答案:当文化自信遇上创新表达,经典就能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