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8-27
2025-08-2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加强法律风险防控 拧紧民企稳健经营“安全阀”

作者: ■刘怡凡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01

    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民营企业法治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依法治企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不少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家长制”“个人制”“家族制管理”情况较多,这类企业对于法律风险防控意识较为薄弱。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犯罪现象时有发生。2025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所作的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腐败,起诉3298人;加大打击涉税、走私犯罪力度,起诉2.3万人。
    对民营企业而言,新形势下,不论是防止违法犯罪,还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法律风险防控,都是一个崭新的、必须加强的课题。
坚守“法律红线”,紧防“职务犯罪”
    不少人认为“职务犯罪”只跟政府官员、国有企业有关,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无关,这是错误的。民营企业里同样存在职务犯罪现象。7月2日,哔哩哔哩(B站)也通报原游戏合作部总经理张某敏在B站工作期间存在严重职务犯罪行为。无独有偶,7月30日,中手游发布内部通告称,中手游旗下原满天星工作室总经理姜某某因涉嫌严重职务犯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拘留措施。这些案例表明,游戏领域职务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刘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也值得关注。刘某在某互联网公司担任业务发展经理,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取行贿款600余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若忽视职务犯罪风险,不仅会损害企业自身利益,还会破坏市场秩序。因此,要加强内部监管,完善风控机制,强化员工法律教育,让员工知晓法律红线不可触碰,从而有效防范职务犯罪,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筑牢“税务防线”,绷紧“合规之弦”
    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管理不够严格,导致税务方面的违法违规状况不在少数。有些是民营企业为了减少财务支出故意为之,有些是平时不注意,无心之过。然而一旦被查处,企业将面临巨额损失。如国家税务总局德阳市税务局稽查局查处的四川仁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借用他人身份证设个体工商户虚开发票、虚列工资,违规享受税收优惠,少缴企业所得税123.35万元,最终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罚款,共计221.30万元,相关线索还被移送公安机关。还有济南某物流有限公司,为少缴税款虚构交易,从其他公司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最终相关人员被依法处理。
    民营企业要筑牢“税务防线”,需严格规范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定期开展税务培训,提升员工税务合规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确保账目清晰、核算准确;加强发票管理,杜绝虚开发票等行为。同时,积极与税务部门沟通,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依法纳税,避免因税务违法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加强“日常防范”,避免“事后救火”
    在过去落后的观念里,一些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信“人”,而不是信“法”、信“制度”,只有发生纠纷甚至违法犯罪要受到相关部门处罚、被他人起诉至法院甚至被依法逮捕后,才想起法律,才想到聘请相关法务团队参与。
    民营企业需转变观念,将法律融入日常经营。可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让法务提前参与决策;定期组织法律培训,强化全员规则意识;重大合同、项目严格履行法律审查程序。通过把“事后救火”转为“事前防范”,才能从根本上规避经营风险。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民营企业发展筑牢了法治基石,而法律风险防控既是民营企业稳健经营的“安全阀”,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民营企业家应将法律意识融入决策,以制度建设抵御风险,用合规经营护航长远。唯有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日常习惯”,才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