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8-2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莫让“千年招牌”沦为造假代名词 |
|
作者:
■孔德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01 |
|
|
|
|
|
|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石佛寺镇,是国内最大的和田玉加工与交易集散地之一。然而,据报道,不少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和田玉的认知不足,通过各种手段欺骗消费者,谋取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从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镇平玉器造假已形成分工精细的灰色产业链:劣质玉料经强酸染色、高温漂白,摇身化作标价不菲的“籽料”;成本仅十几元的阿富汗玉,配上2元一张的伪造鉴定证书,便能在直播间爆炒出几十倍天价;主播与摊主合演的“砍价剧本”更是环环设套,用“捡漏”“亏本”等话术诱骗消费者盲目下单。这套“组合拳”下来,再谨慎的消费者也难招架,最终只能沦为被收割的“韭菜”。 镇平作为“中国玉雕之乡”,玉器产业早已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关系着数万从业者的生计饭碗,更是地域文化对外展示的亮眼名片。可造假之风一旦失控蔓延,侵蚀的绝不止个别商家的信誉,而是整个产业的立身之本。消费者受骗后,对地方产业信任会断崖式下跌,消费市场口碑也将加速崩塌。长此以往,遑论产业升级壮大,恐怕连现有的市场份额都难以维系。 值得肯定的是,镇平县在舆论曝光后反应迅速,第一时间成立联合调查组,连夜控制4名涉嫌造假的直播带货主播及制作假证书者,关停相关网上直播间。这场雷厉风行的处置,彰显了整治乱象的决心。但也要认识到,这只是治乱的开端,要彻底铲除造假毒瘤,还需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 一方面,要深挖造假产业链,揪出背后的“利益保护伞”。从源头的玉料造假,到中游的证书制作,再到下游的直播销售,每个环节都必须彻查。不仅要严惩已落网的不法分子,更要顺藤摸瓜,对上下游关联企业和相关从业者进行全面排查,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长效监管必须扎紧制度笼子。市场监管部门不能只在曝光后搞“突击式检查”,日常巡查必须常态化、全覆盖,将造假者一网打尽;鉴定机构要从严资质审核,建立证书溯源系统,彻底切断假证流通渠道;直播平台更得扛起主体责任,对玉器品类实施鉴定报告前置审核,对涉嫌欺诈的直播间“零容忍”,发现即封停,绝不能为流量放任不管。 此外,行业自律与消费者教育也需同步发力。鼓励诚信商家组建行业协会,制定清晰的从业规范与品质标准,对违规者实施行业联合惩戒,真正营造“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生态;同时加大玉器知识科普力度,通过权威平台普及鉴别技巧,提升消费者防骗能力,让造假者失去生存的土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