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8-2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新能源产业市场也可聚焦“小而美” |
|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04 |
|
|
|
|
|
|
海外某社交平台上,一段视频意外引爆关注:美国女博主为户外烧烤的父亲送上一顶中国制造的太阳能风扇帽,这个集遮阳、吹风功能于一体的小物件,凭借太阳能自主供电的特性,迅速成为海外电商平台的现象级爆款,售价近40美元仍订单激增。 这款产品的走红绝非偶然。需求方面,夏季户外场景的防暑刚需长期存在,传统手持风扇受续航限制,普通遮阳帽仅能遮阳,而太阳能风扇帽通过光伏板与微型风扇的组合,实现了“有光就有凉风”的场景突破,精准击中消费者对便携降温工具的期待。供给方面,光伏组件的小型化突破,让这项曾集中于电站建设的技术得以嵌入日常用品,验证了“新能源+消费品”的商业可行性。 这种“小而美”的创新,与新能源产业惯常的“高大上”形象形成有趣对比。长期以来,光伏、风电企业多聚焦于GW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等B端市场,对C端消费市场的探索相对滞后。但数据显示,全球户外用品市场规模已超5000亿美元,消费电子市场更是突破万亿美元,新能源技术与这些领域的融合,正孕育着万亿级的增量空间。 消费级市场的战略意义不止于商业价值。它是新能源理念的“科普阵地”——当用户通过太阳能帽子、光伏充电宝等产品感知到清洁能源的便利时,对新能源汽车、家用储能等大件产品的接受度也会随之提升。同时,消费级产品的高频迭代特性,能反向推动光伏材料、储能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形成“消费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那么,如何进一步挖掘新能源产业在消费市场的潜力? 首先,需要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双轮机制。政府可通过补贴消费、设立创新基金等方式降低行业试错成本,例如对符合能效标准的消费级新能源产品给予购置补贴,或在乡村振兴中优先推广家用光伏设备。同时,应建立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规范太阳能转化率、储能安全性等关键指标,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企业则需强化市场洞察能力,通过用户画像分析精准捕捉需求痛点,比如针对户外运动群体开发防水防震的光伏装备,为银发族设计操作简化的家用储能产品。 其次,要打通“技术-产品-场景”的创新链条。在技术层面,需突破柔性光伏材料、高效微型储能等瓶颈技术,例如研发可弯曲的钙钛矿光伏膜,使其能附着在背包、帐篷等多种载体上。在产品层面,要破除“功能至上”的工业思维,注重设计美学与用户体验,像将光伏板与时尚手袋结合,让储能设备兼具家居装饰功能。在场景层面,应推动跨行业融合,比如新能源车企与户外品牌联名开发光伏露营套装,家电企业推出光伏冰箱与储能系统的联动方案。 再者,需打造“全球视野+本土适配”的市场策略。借鉴太阳能风扇帽出海的经验,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消费习惯定制产品——在光照充足的中东市场主推高效光伏产品,在多雨的北欧侧重开发风光互补设备。同时,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的数据优势,实时捕捉海外消费趋势。 最后,要培育“生态协同”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可牵头搭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设计机构、代工厂等构建从技术研发到量产销售的全链条能力。例如,光伏企业与服饰品牌共建实验室开发光伏面料,储能企业与家居厂商合作打造智能能源家居系统。这种协同模式能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创新成本,加速产品落地节奏。 太阳能风扇帽的走红,是新能源产业向消费端渗透的信号,更是产业升级的契机。当新能源从“宏大叙事”走向“生活细节”,从电站戈壁走进寻常百姓家,不仅能开辟产业增长新曲线,更能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民普及。这既需要企业放下“高大上”的身段深耕消费市场,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培育包容创新的生态土壤,让清洁能源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元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