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8-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争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民营企业家 |
|
作者:
■李群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54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标注了精神坐标。伴随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和《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南(2025)》(简称《评价指南》)的发布,一套体现中国精神、衔接国际标准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已然建立。这不仅仅是一套评价工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从“经济能人”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历史性跨越。 明大德:以“报国志”筑牢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本色 《评价指南》第一条评价主题显示:“发展责任”权重占比17%,其中“党的建设”独占5%,位列所有27项指标之首。评价内容直指根本——拥护党的领导,建立党组织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党组织与管理层沟通协商机制。这绝非简单的技术性指标,而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政治体检”。 评价体系将“拥护党的领导”量化为2分分值,将“获上级党组织表彰”明确列为加分项。这启示我们:民营企业家要做“党的政策践行者”。要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企业治理,用党的创新理论校准战略方向。只有把“红色基因”植入企业DNA,才能在风高浪急中把稳思想之舵。 谋大同:以“促共富”彰显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追求 《评价指南》提出,“社会价值”主题权重高达16%,超过环境责任与公平运营。其中“促进就业”占5%,要求统计直接/间接带动就业数据,明确将吸纳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群体列为加分项;“公益慈善”占5%,特别强调参与“万企兴万村”等国家行动。这些设计直指新时代企业家的重要使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评价体系对“先富促共富”作出精细量化: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可获1分,帮扶投入强度上升再加1分,要求企业填报“受益农户数”“户均年增收”等硬数据。这揭示了一条铁律:在新时代的责任坐标系中,纳税额与就业率同等重要,利润率与帮扶成效皆为核心KPI。企业家当以产业赋能、技能提升、公益创新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挥毫泼墨。 守大义:以“法治力”筑牢民营企业家的经营根基 《评价指南》有一组刚性条款:“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事件或被列入失信名单,即取消参评资格”;在“公平运营责任”板块,反腐败、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三大法治指标权重合计达11%,超过传统消费者责任分值。这揭示新时代企业家的经营法则已发生深刻嬗变——当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依法经营”写入总则,当评价体系对合规风险实行“一票否决”,昭示着法治素养成为企业家的生存底线与发展基石。 《评价指南》附录A的“诚信合规经营”指标设置极具深意:建立合规防控机制、通过ISO37301等合规认证、纳税信用A级。这些技术性指标背后,是党中央对市场秩序的战略重构。“守法经营,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真正的“善经营”,是让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血脉中的免疫细胞。 评价体系对“公平竞争”的量化要求发人深省:建立反垄断投诉机制、管理层参与竞争法培训、零违法违规记录。这直指某些企业“烧钱圈地”“二选一”等痼疾。真正的市场强者,是用透明规则构筑护城河。 《评价指南》在“尊重知识产权”指标中设定硬性门槛:配备专业法务团队、零侵权记录、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这恰中某些企业“重模仿轻创新”的痛点。正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第19条明确“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将专利数量与侵权记录并列考核,揭示出法治时代的创新公式:知识产权保护力=核心竞争力。 《中国民营企业合规年度报告》显示:通过ISO37301认证企业事故率下降72%、设立专职合规官的企业涉诉量减少58%、专利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行业均值2.3倍。这些数字印证着深刻变革:当评价体系将“法律审查经过第三方机构”列为消费者责任核心指标,当“数据安全认证”成为必答题,意味着法治素养已从风控成本升维为战略资产。新时代企业家当以法典为炬,照亮经营之路。唯有根基牢固于法治岩层,企业巨树方能枝繁叶茂,撑起共同富裕的苍穹。 创大业:以“谋发展”激扬民营企业家的创新锐气 值得关注的是,《评价指南》将“创新发展”权重设为5%,高于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评价内容聚焦硬核创新:研发投入强度上升可获2分,参与国家核心技术攻关再加1分,要求填报温室气体范围三排放、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等前沿数据。这传递明确信号: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企业家的重要经济责任。 创新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对“卡脖子”时代命题的破局担当。评价体系对创新设置量化标尺:研发投入占比统计得1分,同比上升再加2分;要求企业填报参与攻关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九大方向),披露研发人员数量及发明专利。这揭示发展逻辑之变:当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当社会责任评价将研发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并列考核,意味着“创新驱动”已从企业战略升维为国家意志。企业家当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在产业高原上竖起更多“中国标杆”。 中国企业家精神始终与国家命运血脉相连。今天,当民营经济促进法赋予“社会责任”法律内涵,当评价体系将“党的建设”“促进共富”量化为星级指标,历史再次发出召唤:新时代企业家不仅要成为财富创造者,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驶向2035,民营企业家群体的身份认知亟待升华:从“老板”到“事业伙伴”,从“商人”到“社会企业家”,最终成长为与党同心、与国同运、与民同行的“民营企业家”。这既是对企业家精神血脉的赓续,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回答——以“报国志”导航,以“善经营”筑基,以“谋发展”蓄力,以“促共富”致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中,铸就属于新时代企业家的不朽章节。 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当每一份社会责任评价表都填满赤子之心,当每一颗五星标识都闪耀报国情怀,便是民营企业家对时代最好的作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