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8-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规范直播旅游市场要重建行业共识 |
|
作者:
■龙敏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46 |
|
|
|
|
|
|
“下单立减,数量有限”“全年无加价,落地0自费”“一家三口出行,酒店免费升级”……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在主播们快节奏、高密度的营销话术带动下,不少游客选择在平台直播间订购旅游出行产品。调查发现,一些直播间销售的旅游产品存在信息展示模糊、虚假宣传、随意加价等问题,不少消费者遇到“买得容易预约难”、服务“缺斤少两”、要求临时补差价等情况。 在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也正在被重塑。在直播间形形色色的话语诱导下,不少游客容易“激情下单”。若是商家诚信经营、主播真实宣传,对旅游业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不少“捡漏”往往是“踩坑”的开始:旅途中预约难如登天、服务缺斤少两、临时加价层出不穷。直播带货本可成为旅游市场的新风口,但若缺乏底线与诚信,则只会透支行业的未来。 旅游直播的乱象,让不少游客从“心动”变成了“心痛”。一方面,虚假宣传层出不穷。主播宣传的“免儿童票”,实际操作困难重重;宣传的“全景航拍服务”,游客根本无法体验。另一方面,价格陷阱屡禁不止。标注“白送门票”的套餐价格比市场价格还高,标榜“全年无加价”的产品在核销时被临时要求加价等。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面对直播间的旅游产品乱象,消费者仍是“防坑”的根本。对消费者来说,面对各种“天上掉馅饼”的宣传,应保持基本的理性。比如,下单前务必核实商家资质,详细确认行程内容和服务细节,如预约机制、退改规则等。同时,要保留好截屏、聊天记录等内容。毕竟,再诱人的“馅饼”也要经过理性的掂量,唯有擦亮双眼、留存证据,才能在直播带货的热潮中守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整治直播间的旅游产品乱象,要靠消费者但不能只靠消费者,而应建立起全方位的监管体系。首先,监管部门要延伸监管触角、与时俱进,针对直播电商的新特点制定新规则,对屡次违规的主播和商家实施联合惩戒。其次,平台方应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如建立旅游产品直播的准入机制,确保宣传主体与实际运营的主体一致,避免纠纷发生时遭遇推诿扯皮的事情。最后,行业协会也要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明确底线和边界,为主播宣传提供“必要的规范指引”。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与探索,而非算计与博弈。规范直播旅游这一市场,不仅要筑牢监管堤坝,更要重建行业共识,唯有以诚信为基石、以体验为核心,方能让“说走就走”的承诺落地为有品质的旅行。毕竟,旅游的价值不在价格标签上,而在那些无法被直播丈量的美好时光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