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8-20
2025-08-2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畅通充电桩进小区需多方发力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04

    近日,某小区业主向物业申请在其长租的人防车位安装充电桩,物业以安装充电桩会破坏人防工程主体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为由拒绝配合。双方协商未果,业主将物业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令物业限期配合。消息一出,再次把“充电桩进小区”这一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这个案例不只是某个小区的邻里龃龉,也不只是某段法律条文的适用争议,而是新能源汽车时代,城市治理能力与民生获得感之间的一场磨合与测试。
    过去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但居住区充电桩安装率却长期徘徊在30%上下,全国因“充电桩报装难”引发的民事纠纷年年增长,而与之相关的行政复议、信访投诉亦水涨船高。数据背后,是“车快桩慢”的结构性失衡,更是“安全焦虑”与“便利诉求”之间的拉锯战。
    破解难题,应把“安全”与“便利”从对立面拉回统一面,在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中寻找最大公约数。首先,用标准说话。标准一旦清晰,物业的“拒绝权”就有了边界,车主的“申请权”也有了预期。标准的一小步,就是治理的一大步。目前,针对地下充电设施的安装,国家层面虽没有专门消防标准,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等对于建筑内地下停车库的充电设施安装有相关标准要求。综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地下车库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需要设置防火单元,并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倘若能将这些标准进一步细化、明确化,让物业和业主都能清晰知晓安装的具体规范和要求,无疑能减少诸多矛盾。
    其次,让成本分摊。政府专项资金补一点,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首付”;电网企业投一点,以“容量包”模式分期回收;受益车主出一点,通过“充电服务费”动态调整。充电桩进小区,从电力扩容到线路铺设等,都涉及成本问题。若仅靠一方承担,压力巨大且难以推动。政府从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出发,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电网企业在其中也并非无利可图,以合理的模式投入并回收成本,实现可持续运营;而车主作为直接受益者,适当承担部分费用也是合理的。如此多方共同发力,能为充电桩进小区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最后,以保险兜底。充电桩起火是小概率事件,对物业而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与其“一刀切”禁止,不如引入市场化风控机制。当前多家公司推出“充电桩综合责任险”,覆盖设备、安装、使用全链条,年保费最低不足百元,却可撬动百万级保额。当风险可量化、可转移,物业的“安全焦虑”便能转化为“服务增量”。物业之所以对充电桩进小区顾虑重重,很大程度上是担心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自身难辞其咎。有了保险兜底,物业的后顾之忧将大大减轻,从而更积极地配合业主安装充电桩。
    充电桩进小区不是简单的“设备增量”,而是治理理念的迭代,应从“谁说了算”转变到“怎么一起把事情办好”,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从“各管一段”到“全周期协同”。无论是业主、物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电力企业等,都应积极转变观念,共同协作。业主在申请安装充电桩时,应主动了解相关政策和标准,按要求准备材料;物业摒弃推诿心态,切实履行协助义务;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制定更完善的政策;电力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报装流程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充电桩进小区的畅通无阻,让新能源汽车在发展道路上一路“绿灯”,为居民带来更多便利,为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注入强劲动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