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8-05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中国中化发布“超级大脑” |
首款农业种植AI大模型“iMAP”横空出世 |
|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52 |
|
|
|
|
|
|
日前,中化集团推出我国首个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iMAP。该模型旨在破解农业“经验依赖”难题,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该大模型依托中国中化遍布全国的数百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4000多万亩应用耕地,整合超千万量级农业知识资源。 中国中化董事长李凡荣介绍说,iMAP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是中国中化依托领先的农业业务经验、海量的田间数据积累以及贯通全产业链的场景布局,打造的数智时代“新农具”,可以从“耕-种-管-收”农业种植全过程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iMAP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与数据上,更在于它可以走进农田、服务农民。依托覆盖全国核心种植区域的数百座中化农业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服务中心和专业农艺师团队,iMAP构建起“线上智能决策+线下贴身服务”的融合服务模式,有效打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前沿的AI技术落地生根,覆盖种植全周期的关键环节。推动“从土壤到丰收”的全周期数智化农服升级破解农业生产“经验依赖”难题,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数智新动能。在数据完整性方面,拥有真实、海量、高质量的全产业链农业数据生态。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陈怀达指出,中国移动是中国中化人工智能建设项目的合作伙伴,双方精诚合作、通力协作,共同推动项目实现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交付”的三大目标。算力供给方面,创新打造“通智一体”建设模式,实现混合算力资源互联互通、集约管理、灵活调度。中国移动将发挥科技创新禀赋优势,与中国中化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AI+农业、AI+化工领域创新应用的路径和方法,全力支持“数智中化”建设。构建AI产业生态,以赋能行业、服务全局为目标,共建行业标准与开放平台,推动农业、化工AI生态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繁荣升级。 据了解,自2023年“大模型元年”以来,AI技术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农业知识问答、病虫害预警、监测预警等功能不断涌现。 但从实际应用看,农业AI应用行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背后原因在于:农业数据分散,让模型开发“难为无米之炊”;种植条件千差万别,如果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实际需求,容易“水土不服”。 据悉,这一更懂农业、更为农民的AI大模型,也入选了中央企业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应用案例。 如:农业数据生态支撑,融合作物生长、农业环境与生产作业的多源信息,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集成分析,为智能决策提供系统化的数据。农艺师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就可实现“线上智能决策,线下贴身服务”,通过监测作物生长进度、土壤情况,针对气象、病虫害等要素,及时为农户提供“每亩用肥多少、何时浇水”等农情服务。如此可让农事决策时间缩短75%,亩均增收150至200元。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iMAP首版产品正在内蒙古和东北等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应用验证,围绕以玉米为主的主粮作物,试点面积已累计达100万亩。初步实践显示,借助iMAP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的智能感知、分析、决策,农户在作物全生命周期的播前种植规划、种植方案生成、种植监测预警和动态产量预估等环节获得了可量化解决方案,农事决策时间缩短75%。 “下一步,中国中化将积极扩大与产学研相关单位的合作,加大力度在‘AI+农业’领域形成示范引领,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李凡荣说。 据了解,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在全国26个省份建设运营数百座中化农业MAP技术服务中心,线下服务规模超过4000万亩。依托中化农业MAP独特场景优势和强大数据支撑,iMAP大模型形成基础知识、环境资源、生产种植等6大农业主题数据和10余类多模态高质量农业数据集,从而打造作物机理、大模型和智能体相融合的农业AI系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