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老厂房成为“新网红” 工业遗产更要“长红” |
|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36 |
|
|
|
|
|
|
近年来,随着一批老厂区改造项目的陆续落成,曾经废弃的矿山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打卡地,曾经轰鸣的车间变身沉浸式博物馆,废弃的仓库蜕变为“精神粮仓”,这跨越了时空工业遗产的“重生计划”,让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厂房重新脉动了起来。 江西上饶望仙乡的望仙谷曾经是个废弃矿山,当地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文旅”模式,将昔日的废弃山打造成平均每天游客量上万人次的网红景区,走出一条从“卖石头”到“好生态”的绿色富民之路。而像上饶望仙乡这样的地方在全国还有不少。 如今,我国很多老工业城市,已把工业遗址变成了“金山银山”,使那些本是“包袱”的老工业区,变成了漂亮的城市公园、湿地、花海等,展现了新时代我国这些城市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英姿。可见,老工业区也可以变“包袱”为“财富”,只要用心、精心、尽心,当年那些尘封的工业遗产就会再次“活”起来,惠及当下的人们。 对老厂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就是“两全其美”,不仅可以突出工业遗产的产业特征,让其继续展现城市的工业美,还有利于工业遗产氛围的塑造,引起使用者和参观者的共鸣。然而,让工业遗址变成“新网红”相对容易,但要让其“长红”并非易事。在经历最初的改造后,很多工业遗产也面临困境,如部分企业简单地把工业旅游当成“工业+旅游”形式,忽略了游客旅游活动必备的“可玩性”等。 此外,推广不足,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感,参观限制较多,市场反馈和游客需求不匹配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依靠创新驱动,深度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记忆与技术基因,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叙事场景,强化体验设计的沉浸感与参与感,构建多方协同的产业生态等,一个都不能少。 老厂房不仅记载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记录了我国早期工人吃苦耐劳的群像。通过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可以探寻当时中国人不畏劳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智慧和精神。总之,老厂房成为“新网红”,工业遗产更要“长红”,由此才能让老厂房继续熠熠生辉,持续造福于后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