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注重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主体机构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21 |
|
|
|
|
|
|
《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布,并计划于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条例》针对住房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着力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将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租金水平,此举将为房屋租赁市场提供价格依据。 当前,住房租赁市场供给主体以个人为主,市场化、专业化的机构主体发展不足。住房租赁供给仍需加强,对住房租赁活动的监管不仅要在细化落实上下功夫,而且需强化升级。 促进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培育专业化的住房租赁企业主体至关重要。有关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房屋租赁相关企业268.24万家;成立年限在1-3年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25.09%;房屋租赁相关企业多以轻量级为主,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达39.14%。《条例》对出租承租活动、住房租赁企业行为和经纪机构行为等进行了明确规范,这些条款将对住房租赁行业起到引导作用,对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住房租赁供给也成为住房租赁行业共识。《条例》明确,国家鼓励居民家庭将自有房源用于租赁,支持企业盘活改造老旧厂房、商业办公用房、自持商品住房等用于租赁,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据了解,2025年北京新增30余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2.9万套房源;市场化房源同步扩容,总量超14.7万套。住房租赁市场扩容,对于租赁市场规范升级、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育住房租赁主体,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当前租赁住房纳入公募REITs试点,住房租赁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扩大。一些地方国企正进一步深入布局市场化租赁住房领域。可以预测,租赁住房供给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强化监管,以租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来促进租赁市场的规范升级。对于长租公寓,需设立租赁资金监管账户,防范“高进低出”“长收短付”风险;建立租赁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严惩虚假房源、克扣押金、暴力驱赶等行为;对违规企业严厉处罚,情节严重者吊销资质等。 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发展,要求各种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如住房安全底线,严禁厨房、阳台、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中介机构需核验房源产权信息,禁止发布虚假房源等。应加强落实基层治理协同,将街道办、居委会纳入监管体系,协助化解租赁纠纷。 此外,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仍需不断强化支持政策,如地方政府需建立租金监测机制;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落地,相关政策尚待细化;非居改租面临消防审批壁垒,需地方出台改造细则等。 住房租赁事关人民居住的切实利益与安全,多措并举加快促进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