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7-22
2025-07-22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全球专家集结,共促未来能源革命

中国民企正在引领氢硼聚变前沿研究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21
    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未来能源方向,氢硼聚变凭借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放射性废料及可以直接高效发电等优势,展现出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随着近年来科研界的多项突破实现,聚变科技目前处于工程可行性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落地的关键过渡阶段,正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前沿性科技革命焦点。
    由新奥集团主办的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日前在河北举办。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氢硼聚变前沿探索、成果交流和前瞻应用等话题。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表示,聚变能作为清洁无碳的能源形式,其研究已不仅是一项前沿科技探索,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主办方新奥集团近期在该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其“玄龙-50U”聚变装置今年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
生态合作提速:
聚变成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点
    在各国政府以外,科技巨头们纷纷以不同方式布局聚变技术研发,其目光不仅投向更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更着眼于这一未来能源技术对全球社会经济格局的根本性重塑。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德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原主席霍迪认为:“聚变研究需要集全球智慧,中国在某些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在人类共同的能源短缺挑战面前,需要秉承开放合作之道。”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商用聚变能开发的民营企业,新奥长期坚持自筹投入,目前已组建起由资深聚变专家领衔的老中青结合、国际化的高水平聚变研发团队,通过校企联盟、共建实验室等多种生态方式推动聚变人才的培养与前沿研究。今年新奥还启动了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国内19所机构提交27份提案,最终18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以生态合力加速聚变技术突破。
能源转型破局:
氢硼聚变突破重塑全球格局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与“双碳”目标的迫切需求下,氢硼聚变正以其独特优势成为聚变科研领域的全新亮点。相较于传统核能技术,氢硼聚变堪称理想型的“未来能源”,其反应产物为氦核,无中子辐射污染,从根源上消除了核安全隐患。氢硼燃料更是“取之不尽”,氢元素广泛存在于水中,硼在地壳中的储量远超石油与煤炭,仅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硼资源就足够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氢硼聚变领域的关键性突破正加速到来,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装置在今年上半年陆续取得的重大成果突破,不仅验证了氢硼聚变商业化的核心可行性,更标志着中国聚变装置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自2017年深耕该领域以来,新奥已构建全链条研发能力,整体参数国际领先的下一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
    未来能源探索:着眼人类文明的全球协作
    氢硼聚变的商业化不仅是能源迭代,更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跃升。依托氢硼聚变近乎无限的燃料供应与零污染特性,人类将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电力成本或降至传统能源的十分之一,为AI算力、星际探索等领域解锁无限可能。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对外发言人拉班·科布伦茨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聚变实验平台,ITER计划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几万名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协作。新奥在球形环氢硼聚变领域的积极探索,是对全球聚变科研发展的重要贡献。ITER未来希望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携手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加速发展。”
    新奥聚变实验首席科学家石跃江表示,新奥快速地迭代更新装置,就是根据商业化总目标的一个倒排,根据新奥路线图,未来十年要突破共性关键技术,解决工程放大问题,计划在2035年进入聚变堆阶段。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