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进一步提高对民企技术人才的支持保障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23 |
|
|
|
|
|
|
截至2025年7月,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超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达92%以上,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企正加快转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尤其在AI、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民企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民企转型、科技创新都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民企算法工程师、机器人研发岗招聘增长超30%,AI讲师岗需求同比增长112.4%,氢能工程师、碳资产管理师等绿色技术岗位需求激增130%。民企作为创新发展主力军,现阶段更需不断突破技术人才瓶颈,建设民企技术人才体系应受到高度重视。 现阶段在民企技术人才政策支持、服务保障、流动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当前民企技术人才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政策措施,畅通民营经济组织职称评审渠道,为民营经济组织引进、培养高层次及紧缺人才提供支持。此外,还应进一步扩大民企在国家级人才项目中的参与度,强化技能人才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地位。 当前,民营企业技术人才政策体系主要围绕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三个方面展开。加快突破民企技术人才培养瓶颈,首先要强化民企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鼓励民企与院校共建“冠名班”“订单班”,强化技能人才定向输送,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等。 其次,加强民企技术人才评价与激励创新。目前,我国各地多有探索,如职称评审权下放,山东、苏州等地允许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举荐制”直接推荐人才申报高级职称;陕西一些民企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开辟高级职称考核认定“绿色通道”。对于激励创新方面,应强化多层次激励。如武汉市人才评价“不问出身问企业”,对民企研发人才薪酬达到“武汉英才”计划标准的优先纳入支持范围等。对于民企中突破关键技术的团队给予项目分成、股权激励,并协助申报政府荣誉,这将充分激发团队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有如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等,都是值得推广的经验。 再次,完善民企技术人才服务保障。当前各地对技术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幅度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各地对技术人才争夺加剧,未来,各地技术人才服务保障也将会“水涨船高”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提高,诸如配套户口与生活服务等措施有望成为标配。此外,可将服务民企人才工作纳入政府人才工作考核指标,这将有助于将服务保障进一步升级,做到一视同仁。 此外,破除体制壁垒,允许企业技术人才赴高校兼职任教,推动双向职称互认,促进产学研流动便利化;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对接平台为民企招工用工提供信息支撑等,也将不断促进民企技术人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