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4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湖北宣恩九零后返乡创业,激活百年古树茶经济 |
百年古茶树变身乡村“金叶子” |
|
作者:
■周恩邓鑫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72 |
|
|
|
|
|
|
在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官庄村海拔千米的深山里,一片荒野茶园正焕发新生。90后返乡创业者张文超与表妹田江琳带领村民,将60余棵百年古茶树,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思维,让沉寂多年的野茶资源蜕变为“金叶子”。 2018年,张文超从福建茶厂学成归来,一直未找到可以开发的野茶资源。一次偶然机会,他听闻宣恩县沙道沟镇官庄村有大量未被开发的荒野茶园和古茶树,当即决定来沙创业开办茶厂,成立湖北岩野茶业有限公司。 “这里的荒野茶树完全自然生长,无农药、无化肥,是真正的‘生态茶’。”张文超蹲在茶园中,指尖轻抚叶片说,“你看这芽头肥壮,茶多酚含量高,是制作高端茶的绝佳原料。”2023年,他通过官庄村集体招商引资,在废弃的村办厂房里建起“沙道野”茶厂,将荒野茶与60余棵百年古茶树纳入生产体系。 官庄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曾是明清贡茶的核心产区,但因管理粗放,许多古茶树濒临消亡。张文超对古茶树进行“一树一码”建档保护,同时探索“休耕式采茶”——春茶季仅采摘当年新芽,其他季节任其休养生息。“古茶树生长缓慢,过度采摘会破坏根系。我们宁可少采,也要守住百年品质。” 这一理念让古茶树焕发活力。2024年,茶厂依托古茶树资源推出“沙道野”系列红茶,年产量1000斤,单价达1400-1500元/斤,是普通茶叶的10倍以上。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古茶树“带路”,茶厂在深山中发现了更多野生茶树群落,为后续开发储备了资源。 在制茶车间,张文超的表妹田江琳正通过视频号“野生小田茶”直播揉捻工序。这位拥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波士顿大学双法学硕士背景的90后,将法律思维融入茶产业:“我们要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古茶树的‘身份证’。” 茶厂生产红茶需经9道工序,而生产乌龙茶则多达15道。为提升品质,张文超引入智能温控萎凋设备,将传统“靠经验”转化为“数据化生产”。而田江琳则负责品牌运营,通过短视频展示采茶、制茶过程,吸引年轻消费者。“我们的客户里,80后、90后占比超过60%,他们看重故事和文化内涵。” 茶厂的兴起,让官庄村沉寂多年的荒山热闹起来。村民张大爷将自家3亩荒野茶园租给茶厂,每年租金2000元,农忙时还能在厂里务工。“采春茶时,一天能挣200多元,比种苞谷强多了。”目前,茶厂直接带动周边20户农户参与种植、采摘,间接辐射就业超100人,累计增收7万余元。游客还可以参与采茶、体验古法制茶,了解武陵山区的茶文化历史。 “我们会在公司管理、基地管护、工艺提升、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等方面不断提升,为地方发展、群众就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所学所会能有所用。我们也会积极融入楚商回乡、校友回归、返乡创业,共建支点大局,引荐老乡、校友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田江琳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