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民企开设“工龄奖”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
|
作者:
■余明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79 |
|
|
|
|
|
|
“今年我拿到了5000元的工龄奖金。工作18年来,我见证了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公司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近日,在浙江台州,浙江聚源电子有限公司为PMC(生产物料控制)部员工袁勇发放了“工龄奖”。据介绍,该奖这也是这家企业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传统。 民企开设“工龄奖”,虽然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诸多创新与深意。它打破了传统薪酬体系中对短期业绩的过度侧重,将目光投向了员工的长期贡献。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不少企业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业绩指标,往往忽视了员工长期为企业付出的价值。“工龄奖”的设立,就像是在企业的薪酬大厦中,为那些默默坚守、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员工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让他们的长期付出不但被“看得见”,而且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认可和回报。这不仅是对员工忠诚度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生动诠释。员工的长期坚守和付出,正是企业不断积累、发展壮大的基石。 从现实来看,“工龄奖”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了企业的关怀、尊重与认可,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这种认可和回报,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企业、留根企业。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能够重视员工长期发展的企业,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工龄奖”提供了一种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员工频繁跳槽,不仅增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还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而“工龄奖”的设立能够让员工看到,在企业长期工作和奉献,能获得回报和认可,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依赖。当更多的民企重视员工的长期发展,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就能提高整个民营经济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然,要让“工龄奖”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不断完善。一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工龄奖”的标准和发放方式。既不能让奖金过低,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不能过高,增加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工龄奖”的发放公平、公正、公开。避免出现论资排辈、暗箱操作等问题,让真正为企业做出长期贡献的员工得到应有的奖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