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充电宝行业破茧重生要紧抓“质量与安全” |
|
作者:
■郭钇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38 |
|
|
|
|
|
|
近期,充电宝安全风险事件持续发酵。民航局通知,已发生多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部分高校发通知提醒罗马仕充电宝存在爆炸风险。随后,民航局同步强化3C认证管控,市场监管总局紧急回应并撤销或暂停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的3C认证,多家充电宝企业因安全问题陷入停产危机,充电宝行业正迎来最严监管“洗牌期”。当“充电宝不能上飞机”的新闻登上热搜,当消费者手持无认证产品陷入焦虑,这场关乎安全与质量的行业震荡,正在重塑整个充电宝产业的生存逻辑。 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头部品牌的召回事件,揭开了充电宝行业长期存在的“暗疮”。表面繁荣的市场背后,是低价竞争驱动下的劣质电芯泛滥、认证造假、生产流程粗放等乱象,如此一来,无异于将“定时炸弹”装入消费者的口袋。当热失控事件频发、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后,那些长期忽视质量管控的企业,终在信任崩塌中走向停产倒闭。在生命安全面前,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必须以质量为根基。 面对行业危机,市场监管总局的回应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从暂停多个3C认证到全链条风险管控,这场监管升级已超越传统的“事后召回”模式,建立起覆盖原料采购、生产组装、成品检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网。尤为关键的是,3C认证作为市场准入的刚性红线,正倒逼企业重构品控体系。这意味着,当每个消费者手中的充电宝都贴上合规标签,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走向了终结。 民航总局的登机禁令犹如一道精准的产业分水岭。飞机客舱的密闭空间对锂电池安全提出严苛标准,这道“空中门槛”在守护航空安全的同时,也在加速淘汰不符合空运标准的中低端产能。禁令之下,充电宝行业的企业必须将安全性能与航空标准对标,推动隔膜材料强化、智能温控系统等安全技术迭代,倒逼整个产业向高安全阈值看齐。 此刻的震荡,实为充电宝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涅槃之路。头部企业启动供应链重塑与安全技术升级,中小企业在合规转型中探索生存空间。金属异物检测系统全面部署、耐高温隔膜材料普及应用、AI热失控预警系统嵌入电芯设计……安全技术创新正迎来爆发期。同时,行业准入门槛的提升催生出更具责任感的品牌矩阵,那些能在质量坚守、技术创新与安全管控之间占据制高点且找到平衡点的企业,终将在本次行业洗牌中构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当产品质量成为刚性约束,当产品安全刻入产业基因,一个更健康、更可靠的充电宝行业,就能实现破茧重生,从而实现让“充电守护”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可信任可托付的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