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8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创新、澎湃、活力,温州太令我感到惊讶了” |
60余位浙江知名民营企业家走进温州共话合作与发展蓝图 |
作者:
■本报记者成钰 通讯员张嫣彬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05 |
|
|
|
|
|
|
瓯江潮涌,群贤毕至。 日前,“知名浙商温州行”活动迎来了60余位浙江知名民营企业家。 “两年不见,温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机制超出想象。”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感叹说。 在调研参观温州数安港、正泰集团等地后,民营企业家在“知名浙商温州行·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抒发了对温州的慨叹与期待,共话合作与创新蓝图。 千年商港活力依旧 “温州将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深入开展‘一港五谷一器’建设攻坚。”座谈会上,温州市委负责同志表示,未来三年,全市孵化空间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着力打造全国空间最大、生态最优的创新创业平台矩阵,并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空间。“未来全市工业用地空间将从22.7万亩拓展至50万亩,有力支撑工业经济总量翻一番,达到6000亿元。” “创新、澎湃、活力,温州太令我感到惊讶了。”浙江信网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真震感叹道,“上午我们参观了数安港,数安港把数据安全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底座和抓手,让更多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放心进行数据要素流通。”这位85后青年浙商一直从事人工智能业务,在他看来,在一个可信可控的空间里进行数据训练极为重要。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一些垂直大模型的研究和实践,对于这一领域而言,大量的数据非常重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领域的企业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数据集。温州建设数安港很有前瞻性。”王真震说。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很长时间内都是民营经济极为活跃的一个城市,受到全国关注。”来到温州,数安港、眼谷、基因药谷等一港五谷的建设令深兰科技集团董事长陈海波大开眼界。 “现在,温州正在迎接以硬科技、人工智能为主要动力的时代,浙商组团来温州,也为温州产业升级、部署下一个高科技硬科技点出力。”陈海波说。 做家乡的公益服务员 “温州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既是浙商代表团成员又是温州本土民营企业家的瑞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平感慨道,“我们瑞立集团就是依靠温州优越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发展起来的。温州率全国之先通过法定程序,将每年11月1日设为民营企业家日,关爱尊重企业家,让温州成为企业家的盛产地、成功地和向往地”。 “温州是我的风水宝地。我从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出发,逐渐做成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离不开家乡的帮助与支持。”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均瑶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豪在会上深情地感谢家乡温州。 “温州招商招新,把我的心招回来了。”上周,王均豪正式回温签约,将均瑶集团的浙江总部放在了家乡。 “温州是世界的温州,温商遍布世界各地,温商有许多独特的资源。欢迎大家来温州投资,来温州投资,我愿意做大家的公益服务员。”王均豪说。 把产业带到温州来 “杭钢集团与温州渊源深厚,有不少合作。”座谈会上,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建成细数与温州的“交情”。 “今年5月,我们在数安大会上与温州签署了生态环保、数字科技等方向深化合作的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温州中心片区污水处理厂的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工作。我们还与温州市卫健委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一起推动省级优秀医学人工智能体系。落地后,希望能进一步提升温州乃至全省就医满意度。”章建成说。 记者了解到,去年,温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718.8亿元、增长6.3%,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前移2名至第28位;新增常住人口9.1万人,增幅列全省第1,常住人口总量达到985.2万,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强。 这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不少浙商的眼光。 陈海波透露,前不久,深兰科技已与瓯海区签署初步合作协议,后续还将与鹿城区、龙湾区等温州多个行政区展开对接。作为以科学院起家的AI头部企业,深兰科技计划在温州重点部署,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并落地其“医学大模型”和“心理健康大模型”两大产品。 “我们还希望与温州传统企业展开合作,助力这些传统企业升级为硬科技企业,具体模式包括共建合资公司及开展资本化运作,帮助本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最终在温州构建涵盖医疗、教育、智能制造等多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陈海波说。 共谋发展献良策 “在温州,我看到了很多希望。但很多想法与项目,光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我们联合起来,政府牵头合作。”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在了解温州诸多优势后,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与建议。他希望政府企业协同合作,利用好温州在浙江领先的空域优势,发展空中经济。 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建议,温州首先要强化产业协同,以自己特色的产业链文化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以温州为例,我们在服装、电器、眼镜等领域优势都比较明显。我希望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各地各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另外,温州科技资源丰富,高校科研机构众多,区域之间要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和产业二次升级,也期待外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多来温州发展。”邱光和说。 邱光和还建议,加大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温州创业发展。“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加强区域之间人才流动合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努力打造人才居住高地。” “利用温商遍布世界各地的优势,将温州打造成一个走向国际化的全球平台,将从温州走出去的企业家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互帮互助,以此吸引诸多希望‘走出去’的企业来到温州,落地温州。”王均豪建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