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7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整治共享充电宝乱象需多管齐下 |
|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86 |
|
|
|
|
|
|
近期,共享充电宝的3C标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发现,部分共享充电宝品牌无3C标识,或3C标识被遮盖、位置不明显等情况,影响消费者辨识。在民航局对充电宝实施“3C禁令”的背景下,这一乱象不仅关乎消费者的使用安全,而且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规范发展带来了挑战。 3C认证,即中国强制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中国政府为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对于充电宝这类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电子产品,3C认证是一道重要的安全防线。然而,共享充电宝市场却未能完全严守这一防线。 以某共享充电宝品牌为例,其在一些商场投放的机柜中,既有带3C标识的新款充电宝,也有不少无标识的旧款,新旧混杂,消费者在扫码租借时无法提前知晓所借充电宝是否合规。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多个城市的商业街、餐饮店、电影院等场所的共享充电宝都存在类似问题。 共享充电宝3C标识乱象的根源,一方面在于行业发展初期的野蛮生长。共享充电宝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张,大量企业涌入市场,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质量与合规性。许多早期投放市场的共享充电宝,生产时3C认证尚未成为强制要求,而企业在后续更新换代过程中,由于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及时召回并替换这些旧设备。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产品安全重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他们认为共享充电宝使用场景相对分散,且短期使用居多,即便存在安全隐患也不易暴露,因而在产品认证与质量管控上投入不够。 共享充电宝3C标识缺失或不清晰,给消费者带来诸多潜在风险。无3C认证的充电宝,其电芯质量、电路设计、安全保护机制等可能不符合国家标准,在充电过程中容易出现过热、短路甚至起火爆炸等危险。特别是在一些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在民航“3C禁令”下,消费者若租借到无3C标识的共享充电宝,在乘坐飞机时将面临无法携带登机的尴尬,不得不选择丢弃或在机场高价重新购买合规充电宝,造成经济损失与不便。 整治共享充电宝3C标识乱象、保障消费者权益与公共安全,需要多管齐下。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对销售、使用无3C认证产品的企业依法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督促企业加快旧设备的召回与更新换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定期抽检市场上的共享充电宝产品,确保其符合3C认证标准。共享充电宝企业自身要强化责任意识,将产品安全置于首位,主动对旗下设备进行全面清查与整改,积极配合监管工作。在新产品研发与投放时,严格把控质量关,从源头保障产品的合规性与安全性。此外,还需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充电宝3C认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辨别合规产品,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与辨别能力,使其在租借时能主动选择有3C标识的共享充电宝,倒逼企业规范经营。 共享充电宝3C标识乱象不应被忽视,只有监管部门、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共享充电宝行业摆脱乱象,走上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