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2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科创板改革后迎首家闯关企业 |
禾元生物成功过会,为生物医药领域注入积极信号 |
作者:
■本报记者祝凤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36 |
|
|
|
|
|
|
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召开审议会议,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元生物”)成功过会,IPO申请获得通过。 这是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宣布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后,首家上会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证监会此举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为前沿科技领域企业提供更畅通的上市通道,能够为更多处于发展早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生物医药领域代表,禾元生物上会具有典型意义,将提振市场信心,为生物医药领域注入积极信号。 设科创成长层助力硬科技企业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要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具体来说,“1”是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准服务优质科创企业。“6”是指在科创板推出六项措施,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在审的未盈利企业对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活动,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增加科创板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等。 同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此次改革做了更具体的说明。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于2019年设立科创板时推出,旨在支持尚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上市。主要针对生物医药、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该标准曾于2023年暂停使用,此次改革正式重启。《意见》明确,设立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媒体报道显示,自科创板开板以来,共有54家未盈利企业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其中,科技企业寒武纪、生物医药企业百济神州两家市值均超过2000亿元。54家未盈利企业中有20家是生物医药企业,其中已有19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科创板通过“市值+研发”替代盈利指标,精准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未盈利企业,有助于企业突破研发周期的融资瓶颈。企业可借政策通道获得长期资本,加速技术产业化。 禾元生物成风向标 作为硬科技行业代表,生物医药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确立之初就积极扶持的行业。此次禾元生物IPO,也是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以来,首家上会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 招股书显示,禾元生物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创新药研发,公司收入主要来自药用辅料、科研试剂等非核心产品。目前已构建两大技术平台,拥有8个在研药品管线,其中6个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从业绩来看,禾元生物目前尚无获批上市的药品,尚未盈利。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39.97万元、2426.41万元和2521.6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4357.63万元、-18696.29万元和-15136.81万元。 在研发方面,公司持续投入创新药领域。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1049.63万元、15910.12万元和11678.62万元,累计约3.86亿元。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称,目前已建立全球领先的水稻胚乳细胞重组蛋白质表达体系,公司技术实现20—30g/kg糙米人白蛋白表达量水平,突破了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此次IPO,禾元生物拟募资24亿元,用于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投向新药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记者表示,禾元生物作为重启第五套标准后首家上会企业,具有标杆意义。其聚焦植物源重组蛋白药物,符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其过会结果将为后续企业提供参考,也将测试市场对未盈利企业的信心。 对生物医药行业而言,禾元生物IPO也将产生多重影响。郭涛表示,在示范效应上,将鼓励更多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冲击科创板,推动行业优胜劣汰。估值体系方面,将更注重研发里程碑、专利壁垒等指标,倒逼投资机构提升专业能力。行业生态上,加速产业链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协同,促进技术平台化、标准化发展。 政策倾斜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实际上,本次扩大科创板第五条适用范围,并非科创类企业首次获得政策支持。 去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八条”提出,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媒体报道显示,“科创板八条”发布至今满一年,已有4家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包括西安奕斯伟材料、北京昂瑞微电子、上海超硅半导体、CPU厂商兆芯集成。据统计,4家企业拟募资金额合计超160亿元。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继“科创板八条”之后,此次又设置科创成长层并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使用范围,政策及资本市场向科创类企业倾斜的趋势明显。这一现象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策及资本市场的倾斜,为科创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增强,为科创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和退出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业热情。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袁帅表示。 袁帅同时提醒,也需要关注企业潜在风险,加强监管,鉴别过度包装、虚假创新等现象,真正让政策红利惠及有实力、有潜力的科创企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