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7-02
2025-07-0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加大制度执行

作者: ■石云鸣 庞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422
    发展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在2016年和2023年两次全国政协会议、2018年和2025年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清政商关系”“自己人”等观点论断,强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三个没有变”。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党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实现了从政策到法律的跨越。
    执行是制度发挥预期作用的关键一环。要将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化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动力,必须不折不扣地将党和政府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地落实。为此,需以制度执行为着力点,打通中间环节,让政策能够“一竿子插到底”。
    建立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闭环系统。制度从设计到执行,经历制定环节以及执行后的反馈和改进环节,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制度系统。制度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在理论完美与现实欠缺之间创设通道,在顶层决策和基层执行之间搭建桥梁。针对民营经济发展,有必要建立动态循环可改进的闭环系统,培育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功能,从各环节提升制度效能。当前,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制度空间、“民营经济31条”等系列政策将顶层制度转化为各项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制度执行上,需进一步加强统筹、明确分工。由此,民营经济发展局的建立以及各省市相应机构设置和调整被赋予重要意义。同时,建立政策落地激励约束机制和成效反馈机制,明确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目标,倒逼政策落地工作不断细化和改进。
    关注从制度投入到制度产出的中间环节。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制度产出与制度投入之比决定了制度生产力的强弱。提升制度生产力的重要思路是打开从制度投入到制度产出的过程“黑箱”,关注中间环节。就民营经济而言,制度运行阶段需考虑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运行与监测等常规成本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供给成本,包括税费减免、融资支持、孵化培育等方面的支出。制度产出中,科学考量民营经济发展成效,从产值、税收、就业、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等方面观察产出效益,从持续、健康、高质量三个维度观察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期功能。
    打通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动通道。制度执行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实现信息通畅流动。主管部门的层层推动、各级政府的逐级落实以及条块间的有序配合构成了制度执行的网络通道。在意见反馈上,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动需进一步强化。国家层面,国务院“互联网+监督”平台设置民营经济板块,征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问题线索。地方层面,地方政府需结合本地治理格局搭建企业意见反馈通道。北京市开设了企业诉求上传通道——12345企业热线,企业可以通过“接诉即办”渠道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和诉求。北京亦庄首创“企业版接诉即办”模式,搭建“4+4”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其中,4条线上渠道包括接诉12345企业热线、外资企业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热线、北京亦庄政府网站;4条主动问需渠道包括产业部门、服务管家、亦企服务港、产业社区,涵盖企业全流程服务需求。通道搭建和信息流动的畅通能够为企业反馈制度执行情况提供支持,政企沟通的非人格化特征得以增强,进而为企业良好运行和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制度执行绝非单个部门凭一己之力就可完成,通常会涉及诸多组织,而各组织在未明确任务关系的情形下很难形成高效协同。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涉及发展改革、经信、商务、属地等诸多单位以及企业所在行业主管部门,工商联、商会等也参与其中,组织目标各不相同。而要加大制度执行,各部门需形成合力,变各自为政为统筹协调,变目标冲突为通力合作,变绩效竞争为优势互补。统筹层面,需由更高层级部门统一目标,明确分工,加强协调。合作过程中,各单位应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共同助力企业发展。以北京为例,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北京大力支持理想汽车在京布局智能工厂,建设理想汽车北京基地。在政策实施中,顺义区成立理想汽车工作专班,区领导任组长,不定期召开专班协调会,区经信局、区发展改革委、中关村顺义园管委会等21家单位周密配合,在手续审批、政策扶持、配套提升等方面给予服务与支持。在多方协同下,理想汽车北京基地项目从正式申请“多规合一”初审到完成前期流程,较常规节省110个工作日。
    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执行力。领导干部是制度执行的主要个体。制度本身主张的是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其完全执行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个体利益。领导干部要杜绝为了实现不当利益而对制度进行不完全执行、偏差性执行和违规性执行的行为。要做到不从自身利益角度曲解制度要求,不利用制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用不当方式和手段推进制度执行。要做到不消极应付制度安排,不浪费制度资源,不向上级隐瞒制度执行情况、伪造执行现状。制度执行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应对制度执行中的困难和挑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从历史发展视角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在引导、帮助企业发展中展现出专业水平和能力。要把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思考,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同时,作为制度执行者,领导干部要杜绝政商交往中的寻租行为,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守住底线,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保持政商关系的亲清统一。
    (作者石云鸣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庞宇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