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氢能产业蓬勃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加速腾飞 |
|
作者:
■冯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296 |
|
|
|
|
|
|
近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这一数据彰显了我国在氢能领域的雄厚实力,也预示着氢能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氢能的大规模生产消费对于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依赖化石能源,这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使我国面临能源安全挑战。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其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 在产业带动方面,氢能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多个环节。其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在制氢领域,目前多种制氢方式并存。2024年,煤制氢产量约2070万吨,同比增长约6.7%,新增产量主要应用于煤制油气;天然气制氢产量约760万吨,同比下降约4.4%;工业副产氢产量约770万吨,同比增长约4.0%;电解水制氢产量约32万吨,同比增长约3.6%。从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氢气供应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发展迅猛。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产能12.5万吨,其中西北和华北地区贡献近90%。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氢站作为氢能产业链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氢能应用的普及程度。截至2024年底,我国建成加氢站数量已超540座,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氢站数量居世界首位。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浙江是国内加氢站建设数量前五的省份,总计占比45.4%。从加氢站类型来看,综合能源站成为主流趋势,其大多依靠已有的加油站而建,有效解决了土地规划、行政审批等难题。从供给能力来看,国内加氢站建设向“建大站”发展,供给能力500kg/d-1000kg/d的加氢站占比57.00%,供给能力大于1000kg/d的占比33.53%。加氢站建设的快速推进,为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应用领域,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氢能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截至2024年底,我国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在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区域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5万辆。我国重点推动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商用车在燃料电池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90%以上,车辆和零部件性能也实现了显著提升,示范车辆的纯氢续驶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系统额定功率最高实现180千瓦。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深入城市物流、重载运输、冷链运输、公交、通勤客运及网约车等细分市场,展现出氢能在交通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我国氢能产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从成本角度来看,绿氢价格仍需大幅下降才能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竞争。我国北方地区绿氢制氢成本普遍低于南方地区,内蒙古制氢成本最低为21.06元/kg,而重庆高达46.28元/kg。与煤制氢等方式相比,绿氢成本明显偏高。研究表明,只有当可再生能源电价低于0.25元/kWh时,绿氢成本才能降至15元/kg左右,开始具备成本优势。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绿氢成本降至1.5美元/kg(折合人民币约10元/kg),2050年有望进一步降至1美元/kg(折合人民币约6.5元/kg),但这需要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电解槽技术不断进步。 在技术层面,储运与应用环节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在储运技术方面,目前主要有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氢储运、有机液体储运和固体储运四种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相对成熟,但效率和成本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低温液氢储运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机液体储运和固体储运尚处在研究或示范阶段。在应用技术方面,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成本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因素。 此外,我国氢能产业还面临地方壁垒问题。各示范城市优先发展本地区氢能项目,对其他城市的氢能项目存在排斥现象,甚至要求企业在当地建厂并迁移注册地才能获得市场资源。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氢能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阻碍了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交流推广。 为了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在生态经济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管齐下采取措施。在政策层面,政府应持续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投入;加强对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引导和资金支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建设效率;打破地方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氢能产业市场,促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在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攻克氢能储运和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加大对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研究投入,加快低温液氢储运、有机液体储运和固体储运技术的研发进程,推动其早日实现商业化应用。对于燃料电池系统,要提高其可靠性和耐久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市场培育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氢能的应用市场。不仅要在城市公交、物流配送等领域扩大应用规模,还要逐步向乘用车领域拓展。通过举办各类氢能应用示范活动,提高公众对氢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培育消费者对氢能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