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上门做菜服务亟待引导和规范 |
|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0 |
|
|
|
|
|
|
据报道,上门做菜的新服务在社交平台上走红,让许多年轻人有了就餐新选项,也让不少烹饪爱好者看到一种就业新方式。这项看似简单的服务,既折射出当代消费需求的精细化升级,也暴露了新兴行业无序生长的隐忧。上门做菜是服务经济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的缩影。但如何在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让行业走上规范之路,成为摆在从业者、消费者与监管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上门做菜提供了一种便利性与品质化兼具的理想选择。它巧妙地融合了外卖的便捷与自家烹饪的品质优势。消费者只需轻松下单,就能享受到美味佳肴。相比之下,外卖虽然便捷,但在食材品质与新鲜度上往往难以让人完全放心,而外出就餐不仅成本较高,还可能面临排队等候等诸多不便。 相较于餐厅标准化、千篇一律的菜单,上门做菜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堪称一大亮点。从菜品的精心沟通、食材的自主选择、上门时间的灵活安排,到烹饪方式与口味偏好的精准把控,消费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一些特定场合,上门做菜服务也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家庭宴请时,消费者既有对环境氛围的需求,又有对菜品口味的需求,“私厨”服务无疑是最佳选择,既能让宾客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尽情享受美食,又能彰显主人的用心与诚意。 然而,在“上门做菜”的服务场景中,服务人员与消费者往往在相对私密的家庭空间接触,彼此素未谋面,都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此外,餐食的卫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上门做菜服务处于家政、烹饪两个行业的“交叉地带”,目前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菜肴的制作过程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食品的卫生安全标准也不够明确,出现问题时责任的认定和划分变得十分困难。例如,消费者食用菜品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很难判断是食材本身的问题,还是制作过程中的卫生问题,还是消费者自身身体原因。这不仅容易引发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纠纷,也给监管部门的执法带来了挑战。 对提供服务的企业来说,应建立严格的从业人员预先审查机制。在招募服务人员时,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身份证明、健康证明、厨艺资质证明等材料,并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不仅包括烹饪技能的提升,还应涵盖食品安全知识、服务礼仪、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平台还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对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 消费者在选择上门做菜服务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选择正规的平台或公司提供的服务,查看平台的资质和口碑,了解服务人员的评价情况。在与服务人员沟通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前就菜品、价格、服务时间、食材采购等细节进行充分交流,并签订详细的服务合同。在服务人员上门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家庭财产安全,可提前将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另外,消费者还应关注食材的采购渠道和质量,确保食材新鲜、安全。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门做菜行业的引导和规范。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配套保障制度文件,针对灵活用工的从业者,制定相应的社保缴纳政策,如允许其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保,或推动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从业者提供商业保险,保障其在工作过程中的权益。在市场监管方面,出台具体的监管措施,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服务资质、服务过程、服务效果进行全方位监督和评估。例如,规定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健康证、厨师证等资质,对厨房卫生、食材储存条件等服务过程进行检查,通过消费者评价、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服务效果进行考核。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服务提供者,依法进行处罚,如责令整改、罚款等,以促进上门做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