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强化生态韧性 优化共建布局 |
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版图亟待构建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31 |
|
|
|
|
|
|
近年来,世界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化挑战,同时也承载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气候变化、资源稀缺和环境退化对城市的安全、健康和宜居性提出一定考验。 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与此同时,传统依赖侵占生态空间的粗放型城市扩张模式加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热岛效应、内涝频发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日前,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简称GPSC)亚洲城市学院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围绕城市韧性规划、蓝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韧性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城市低碳韧性发展的前沿技术方案和创新成果,促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交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中国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建议,国内外城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市绿色、韧性、智慧协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杰介绍广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的成效,并表示广州将积极分享实践经验,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与国内外城市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 广州,作为中国的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据悉,此次活动选址广州,正是基于广州在蓝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内涝治理领域的优秀实践,展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景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借鉴和良好示范。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内外嘉宾围绕规划引领城市韧性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强调,城市韧性建设应从空间规划着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他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城市的气候适应与安全韧性问题,并从空间、时间、治理维度提出,加快全国的气候适应行动需要系统性的行动框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同时重视社会公平、女性力量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小黎表示,国土空间规划需从划定安全绿色发展底线、引导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进“一张图”数字化治理管理等方面支撑城市宜居、智慧、韧性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蔡永立教授讲述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和创新实践。他认为,嵌套式治理机构、双层决策体系、市场化参与机制、数字化支撑平台等多项创新举措的实施对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负责人王雪漫表示,此次活动是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在亚洲地区首次开展的区域城市学院项目,将重点关注亚洲城市发展的独特需求,为城市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分享经验并共同探讨韧性、低碳和包容性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