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14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怒江深处,闯出重楼种植致富路 |
——肖志军与乡亲们的共富故事 |
作者:
■张冲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139 |
|
|
|
|
|
|
从上不起学的放牛娃到创业者,泸水市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董事长肖志军,用坚定信念和执着奋斗书写了一部新时代怒江农民创富故事。 最为可贵的是,20余年的创业路,肖志军始终坚信“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不会减弱自身光芒,却会带来更多光明”。 闯出深山“零的突破” 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肖志军,是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五家山人,因为家里贫困,小学就辍学回家放牧牛羊,艰苦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肖志军大山一样的不屈性格。 20岁不到,他毅然告别家人外出“闯江山”。凭借信用社贷款的200元,买马匹驮运木料挣钱,突破困境。可是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在怒江赶马帮驮运木料更加不易。 山高路险,风餐露宿,木料沉重如山,稍有不慎跌崖坠江,马亡人伤,充满着艰辛和危险。在坎坷的创业路上肖志军挺起脊梁始终不放弃,在赶马帮驮运木料中,他日渐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后来,稍有积蓄的肖志军,瞄准怒江经济发展大潮,在怒江州府六库做建筑工程和建材运输。经过8年勤奋打拼,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富起来“口袋”的肖志军,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己及彼,他始终牵挂当时还处在深度贫困中的家乡父老。 “看着老家的乡亲们依旧过着穷困的日子,我尝试着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肖志军如是说。 跳出老家看老家,父老乡亲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受深山老林环境条件所限。“必须向山借强,把‘山’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造财富的有利条件,要靠山吃山。”有了这个想法后,肖志军说干就干。 2006年,肖志军怀揣着10多年来积攒的全部资金返乡创业,承包了老家2000亩集体林地种植草果,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忙活了3年的草果快到收获时,一场大雪戛然而至,草果“全军覆没”颗粒无收,所有心血与投入付诸东流。 多年积蓄所剩无几,看着肖志军日渐消瘦的面庞,周围人劝他:“不要再投资搞周期长、风险大的农业产业了。”但是肖志军却不甘心,“不信自己干不出名堂来。” “绿富密码”托起大山的希望 2010年,肖志军选择再出发,成立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尝试种植重楼。 重楼俗称“七叶一枝花”,种植技术要求极高,既有土质方面的要求,又有种苗培植方面的要求;既有海拔气候方面的要求,又有田间管理方面的要求,仅靠热情和干劲远远不够。“自己的‘短板’‘弱项’实在太多了。”在肖志军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政府伸出援手,一方面在资金上给予帮助扶持,另一方面引导他不能“闭门造车”,鼓励他到外地观摩学习,借“他山之石”为己所用。 沉静下来的肖志军开始从头做起,埋头潜心学习研究重楼种植技术。一年四季,吃在基地,睡在基地。几乎那个时期的每一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就来到重楼地头,观察重楼的长势。白天,松土除草,研究土壤成分;夜晚,灯下如饥似渴向书本学习知识。只要打听到哪里有重楼种植专家,他就奔往哪里请教。 一次又一次耐心试种,一次又一次从头再来。 2013年,肖志军终于打开重楼种植技术的智慧密码。他开创性地探索出重楼栽培移植、根茎育苗、花籽育苗、人工授粉等种植管理方法和露天种植、林下种植模式,亩产值达30余万元。用心培育出重楼品种6个,成活率在90%以上,适应在海拔1800米到3000米区间种植。 随后,又开发试验被称为“药粮协同,千斤万元”的玉米套种,获得成功,成为滇西最大规模的“重楼王”。创建的“怒银”重楼品牌,成为国家“一村一品”品牌。肖志军带领乡亲们“靠山吃山”的愿望成为现实。 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 2015年,肖志军带着一颗回报社会、感恩的心,积极参与怒江州脱贫攻坚。他无偿提供种苗、资金和技术,在怒江州9个乡镇推广重楼种植,帮助3682户建档立卡户脱贫,带动农户共同发展重楼3600多亩。克服自身诸多困难,给搬迁安置群众赠送生活物资;向社区、村委会、学校、检查站、养老院等捐款捐物;疫情防控期间,向疫情防控点、光彩事业促进会、红十字会捐款捐物;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等。 乡村振兴的号角打响后,肖志军立即加入“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他筹资拓展独龙牛养殖项目,建设独龙牛保种场,探索“托儿所式带农”模式、帮助农户推广发展独龙牛,开发腌制“怒碧”火腿等特色产业等。 同时,还投重资把重楼基地建设成集中药材疗养度假、户外旅游观光、特色餐饮美食、民俗风情展示、果蔬采摘体验、林下科普种植、休闲娱乐垂钓及民俗客栈服务相结合的农文旅综合体,影响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打拼,肖志军旗下重楼种植基地先后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怒江州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怒江州十大经济庄园之一‘重楼庄园’”。 关于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至今,肖志军每天如上满发条的时钟全身心投入工作,到外地传授重楼种植经验、在怒江州各地开展重楼种植培训、帮助有实际困难的群众办实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周边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忙得不亦乐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