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5-14
2025-05-1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法治力量

作者: ■冯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87

    近日,备受瞩目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部草案共分为五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总计1188条。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迈向了新的高度,尤其是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具有深远意义。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出台,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其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从生产端来看,草案中的污染防治编对各类污染防治作出了全面且细致的规定。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在环保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上的投入,淘汰落后产能,采用更加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以钢铁行业为例,企业可能会投入资金建设更为先进的废气处理设施,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企业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还能在长期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法律的约束,引导企业将环保理念融入生产全过程,推动整个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从而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草案中规定,将进一步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标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这将形成强大的市场导向,绿色消费市场的壮大,反过来又会刺激企业不断创新,研发出更多环保、优质的产品,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这些服务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保护编在草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突出了系统保护理念,转变了以往以单一生态要素为保护目标的立法思路。通过对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持续发挥其服务功能。
    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例,湿地具有强大的净化水质、调节洪水的能力。保护好湿地,不仅可以减少水污染治理的成本,还能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为周边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包括渔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对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实际上是在保护这些潜在的经济价值,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再次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编是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它聚焦于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领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草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原则性、引领性规定,将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法律依据。
    一方面,这将激励企业加大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投入。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清洁能源的生产成本,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另一方面,在建筑、交通等能耗较大的领域,草案的规定将推动相关行业采用更加节能、低碳的技术和产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还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生态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由于生态经济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如环保、经济、农业、工业等,如何确保各部门在执行法典时协同一致,避免出现政策冲突和管理空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短期内可能面临环保成本上升的压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绿色转型时,可能会遇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帮助企业顺利实现转型。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也至关重要。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监督企业环保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法典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