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破解“内卷式”竞争还需有的放矢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23 |
|
|
|
|
|
|
近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博撰文聚焦“内卷式”竞争时指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企业通过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但是如果陷入简单的价格竞争,而非品牌、质量等非价格竞争,以至于价格是唯一的竞争方式,此时就出现了“内卷式”竞争。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内卷式”竞争即指企业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进行无效或过度竞争,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低下,难以突破发展壁垒、演进到更高形态的现象,“内卷式”竞争本质上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同质化竞争。 有观点指出,“内卷式”竞争正腐蚀制造业的根基,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破坏产业生态,甚至削弱“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和增长潜力。“内卷式”竞争引发社会各行业共鸣,反“内卷式”竞争也成为共识。如何走出“内卷式”竞争,各种观点纷呈,如叫停恶性价格战、加强行业自律与政策引导、激励创新、扩大内需促进供需平衡、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但笔者认为,反内卷还需进一步透视深层次根源。 其一,与企业决策者的选择与思维方式有关。例如,趋同思维常会导致人们对市场机会做出趋同性的选择。趋同思维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某个人认为开加油站赚钱,趋同思维导致其身边部分人群纷纷加入其中,以致快速市场饱和同质化竞争激烈。由于资源稀缺、机会稀缺,单一赛道的竞争也导致人们习惯于“内卷式”恶性竞争,而不是寻求差异化,或者合作式的求存与发展。 其二,与市场缺乏规范,以及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失衡有关。价格恶性竞争,尤其是低于成本价的价格战,使得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伤到元气。有观点指出,从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行业,到钢铁、水泥、轻工产品等传统产业,再到电商平台等,为争夺有限市场,都曾陷入竞相降价的“内卷”式行为中。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企业打得起价格战,并非生产效率、工艺技术达到可以降价的水平,而是通过挤压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实现的。这意味着,反“内卷”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市场机制平衡调节功能。 其三,政策与市场的关系、政策与经营主体的关系需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多在政策的孵化与扶持中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招商引资政策、扩大产能的各种扶持补贴,也常常导致同质化的产能投资、投入与产出。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行各业会面临着相对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笔者认为,在当前产能相对过剩的阶段,更需要市场的内驱力来消化产能、匹配资源,政府应重新审视定位与经营主体的关系,更多激活市场需求的力量,更多激励保护创新。 其四,与企业的战略布局、商业价值有关。企业的战略布局既意味着一个产业的政策导向,也决定着一家企业的未来发展。着眼于眼前短期利益还是未来长远利益,考验决策者的能力。事实证明,着眼长远,不仅能够让一家企业基业长青,而且让一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平衡发展。 总之,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是一项课题,需透视深层次根源,才能更加理性地探索出反内卷之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