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莫让“心机商标”祸害市场诚信 |
|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84 |
|
|
|
|
|
|
在商店的货架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商标作为商品的标识,本应是消费者识别和区分商品的重要依据。然而,据报道,“心机商标”近年来悄然泛滥。 个别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高端”等概念的青睐,,通过商标设计制造信息差,甚至使用虚假认证标识,让消费者不知不觉落入陷阱。其中一种常见套路是拆分词汇,将商标与商品相关词汇巧妙组合,既规避了商标注册限制,又能引发消费者的正面联想。比如“壹号土”猪肉,当它与猪肉一同出现在商品包装上时,消费者往往会将其看成“壹号”土猪肉。如此一来,商品并未有实质改变,可猪肉“身价”却能大幅提升。 另一种常见套路是夸大虚假描述。例如,前阵子上热搜的“千禾0”的酱油,直到这款酱油被检测出含镉时,消费者才明白“千禾0”不过是个商标而已。 “心机商标”乱象造成诸多危害。站在消费者视角,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商品真实情况,违背公平交易原则。站在市场视角,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倘若任由这种现象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 “心机商标”泛滥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商标注册环节来看,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禁止“带有欺骗性”的商标,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漏洞。比如,审查员可能存在主观差异,难以准确识别。一些商标申请人通过拆分商标、多类别申请等手段规避审查,更有甚者,商标代理机构中存在“包过”的灰色产业链,为“心机商标”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此外,对于商标使用的监管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歧义性、争议性商标的监测不够及时和全面,导致“心机商标”在市场上流通。 遏制“心机商标”泛滥现象需多管齐下。首先,在商标注册环节要加强审核力度。各有关部门应强化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审查员要加大对拆分词汇、夸大描述等行为的监管,从源头上规避商标歧义的产生。可以积极探索建立智能语义分析系统,将其引入商标注册环节,通过智能分析和识别,对商标申请进行全面筛查,特别是对疑似误导性商标进行重点审核,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效能。同时,要不断完善商标注册审查标准,明确“欺骗性”的认定细则,对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组合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为审查工作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依据。 其次,对于存量的“心机商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与商标局要加强监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我国已建立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专门制度,监管部门应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对于那些具有明显误导效应的争议商标,商标行政管理机关及商标评审委员会要主动作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宣告其无效,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建立商标注册信用制度,对申请注册“心机商标”的企业、商标代理机构以及使用“心机商标”被宣告无效处罚的企业实施失信惩戒。在商标注册申请、使用以及其他相关事项中,对失信企业或机构进行限制,如提高其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标准、增加审查时间,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再次申请商标注册等,以此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商品时,不能仅仅凭借商标来判断商品的品质,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成分、规格、产地等详细信息,多关注商品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商家存在使用“心机商标”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