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28
2025-04-2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需对“假装上班公司”保持理性态度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45

    最近,在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等地,“假装上班公司”悄然兴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所谓“假装上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而是花钱获得“办公室”环境的共享办公服务。人们在这里拥有工位、网络、打印机、茶水间、卫生间等设施,每天花费几十元,就能像上班族一样待上一整天。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看似荒诞,却反映了当下社会部分人群的真实需求与心理状态。
    表面上看,“假装上班公司”似乎违背常理,毕竟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取报酬,而非付费工作。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居家办公虽自由,但缺乏工作氛围,容易滋生懒散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类职场环境,能帮助他们找回工作状态,提高自律性,从而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事务。对于失业者,“假装上班公司”成为他们维持生活常态、避免家人担忧的“避风港”。在失业的压力下,他们能在此处“按时上班”,与他人交流互动,暂时忘却失业烦恼,获得心理慰藉。同时,一些大学生及正在找工作的人,希望借此提前体验上班情景,为正式踏入职场做好准备。
    站在商业角度,“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也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办公室形态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共享办公空间以其灵活性、低成本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客户。
    然而,“假装上班公司”也存在诸多隐患。从法律层面而言,此类公司若涉及挂靠单位代缴社保等行为,则存在法律风险。一旦被查实,公司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个人社保待遇和信用记录也会受到影响。此外,一些“假装上班公司”提供实习证明、工作证明等,涉嫌造假,这对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破坏了公平的就业环境。而且,“假装上班”可能会让部分人产生逃避现实的心态,尤其是失业者,若过度依赖这种虚假的工作状态,可能会使其丧失积极找工作的动力。
    我们需对“假装上班公司”保持理性态度,对于有需求的个人,应明确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职业发展需要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寻找稳定、合法的工作途径来实现。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类公司的监管,规范其经营行为。一方面,严格审查其业务范围,杜绝非法经营活动,如禁止违规代缴社保、开具虚假证明等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共享办公场所的安全管理,防止出现矛盾纠纷和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社会也应给予失业者、创业者等更多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公共学习资源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顺利度过职业发展的困境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