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23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光忠: |
建设花蛤小镇,促进三产融合 |
|
作者:
■俞凤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63 |
|
|
|
|
|
|
眼下正是花蛤苗采收的季节。走进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三山镇,1.3万亩的东龙湾花蛤育苗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洗苗船穿梭其间,将微小的蛤苗与海沙一起打捞上岸,经分堆、过滤、挑拣等一系列操作后,将源源不断地供应全国养殖基地。 “东龙湾花蛤育苗基地是目前全国唯一大水面花蛤人工育苗基地,其底质、水温、盐度以及丰富的饵料生物,都特别有利于花蛤的生长繁殖。”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会长、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光忠介绍。 在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的带领下,福清花蛤育苗垦区面积由几百亩发展到10万多亩,小苗年产值达10亿-15亿元,中苗年产值达15亿-20亿元。福清花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十大知名农产品及福州市五大知名农产品等荣誉,获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系列荣誉和技术加持,让福清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花蛤育苗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近年来,福清深耕海洋经济,依托花蛤苗,做大做强花蛤产业链,让孕育花蛤的“泥滩”,成为致富的“金滩”。 2017年,福清立项建设花蛤小镇。着眼提升花蛤育苗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林光忠响应号召,秉承先人一步的胆识,投资20亿元在东龙湾建设花蛤小镇项目。 “项目依托万亩级花蛤育苗产业基地的独特产业,以及东龙湾高品质海水温泉等特色资源,突出‘小花蛤、大产业,小温泉、大健康’的发展思路,建设‘产业+旅游+康养’模式的特色小镇,做大做强花蛤育苗产业、滨海旅游业以及大健康产业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光忠说。 深耕花蛤育苗行业多年,林光忠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带领团队与厦门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东海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突破过去小面积池塘育苗的局限,成功利用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花蛤苗种的规模化繁育。目前,团队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发的温泉衍生品“玉融美”已经正式上市。 创新步履不停。作为福州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双龙头重点工程项目,花蛤小镇项目的一大目标就是打造世界级花蛤产学研基地。对此,林光忠表示,花蛤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提是要不断突破苗种繁育瓶颈。破解这一瓶颈,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 从技术层面看,种质资源是花蛤产业的“芯片”,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专家呼吁,在牡蛎、鲍鱼等品种都在迭代升级的阶段,花蛤却还是原来的花蛤。要在厘清种质资源现状的情况下,加快花蛤新品种培育进度,适应不同养殖区、不同市场的需求。定制化育苗或可成为未来方向。 “定制化生产符合市场规律,有助于企业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正是花蛤小镇建设的花蛤信息交易平台的功能之一。”林光忠介绍,在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的推动下,目前,花蛤小镇已与国内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实现合作经营,深化沟通交流,更好把关苗种数量和质量。 林光忠介绍,目前,花蛤育苗产业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采捕困难;二是宜养海域大幅减少,蛤仔种质退化,生产闭环难以形成。“就拿采捕困难来说,一方面,由于国家出台了伏季休渔政策,休渔时间与花蛤苗收成时间重叠交叉,导致花蛤苗收成时间与休渔期重叠,无法收成;另一方面,近年来,有关部门禁用拖曳泵吸耙刺洗苗,渔具编号JY-02被定性成渔业法中的‘非法渔具’,导致花蛤中苗没有工具捕捞。” “花蛤小镇为花蛤及贝类养殖业搭建了花蛤产品交易平台、产品信息平台、养殖技术培训平台、新品种研发平台、养殖病虫害防治平台,把分散的养殖户统一起来,共同发声,与政府主管部门协商,推动困难解决。同时,利用科研力量帮助养殖户改进生产设备,赋能产业发展。”林光忠说。 近年来,中央积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依托花蛤育苗这一主导产业,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努力实现‘产业+旅游’‘产业+康养’等多业态布局,赋能乡村振兴。目前,花蛤小镇建设的亲子乐园、农业采摘园、赶海基地、养老康养基地等新业态已经对外开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林光忠说。 图为花蛤小镇海水温泉度假酒店。企业供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