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2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全球首场“人机半马”跑出科技新未来 |
|
作者:
■孔德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01 |
|
|
|
|
|
|
从前发生在科幻片中的一幕正在现实中上演。4月19日早上7点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的“钢铁选手”与9000余名人类选手共同完成21.0975公里的比赛。最终,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参与研制的“天工UItra”率先冲过终点线。 马拉松是人类挑战身体极限、彰显意志品质的舞台。此次人形机器人的加入,为传统赛事注入活力,让马拉松比赛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当机器人以稳定的配速穿越长缓坡,或是在坑洼路面精准避障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科技的震撼,更是对体育竞技边界的重新想象。未来体育将走向“人类+科技”的多元形态,催生出更多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的新场景。 除了为全球观众带来新奇体验,这场赛事堪称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压力测试场”。实验室中,机器人可以在预设程序和理想环境下完成各类动作,但现实赛道上,石板路的颠簸、草地的松软、突发的障碍物,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提出全新挑战。比如,面对长距离续航需求,机器人需要在能源管理上达到极致平衡;在复杂路况中,其算法必须快速解析环境信息并做出最优路径规划。这种“实战化”的考验,倒逼企业在硬件设计、软件算法等方面持续创新。 赛事的意义更延伸至产业层面。当20余家企业带着各自的技术成果同场竞技,这场比赛就成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超级孵化器”。从硬件的结构设计、动力系统,到软件的算法优化、智能控制,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成果展示,能有效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快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步伐。赛事的高关注度也吸引了资本、人才等资源的涌入,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赛事有望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技术突破推动产品迭代,产品落地拓展应用场景,而应用场景的反馈又反哺技术创新。 在惊叹科技魅力的同时,我们也需保持理性思考。当机器人与人类在赛道上“同场竞技”,某种程度上是未来社会中人机关系的预演。如何避免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怎样确保机器人在服务人类时不产生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技术狂飙的当下提前谋划。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标准规范,科研机构需加强人机协同的规范研究,企业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为技术发展划定边界。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的起跑枪声虽已渐远,但其所引发的思考与变革才刚刚开始。这场科技与体育的激情碰撞,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未来世界的一角,更提醒着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始终以人的价值为核心,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正能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