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17
2025-04-17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徐灿:

愿像一棵白杨矗立在大漠边疆

作者: ■新华社记者高晗初杭曹奕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66
    
    风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在皮山县的沟壑间蘸了一笔春色。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桃树与风沙博弈,而把青春投入戈壁的安徽青年徐灿,已在此守望了三度花开花落。
    2022年,徐灿从安徽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参加了西部计划,作为一名志愿者服务于皮山县。能来到新疆,用他的话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选择,无悔的选择。”
    徐灿所服务的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位于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当地多风沙。这里也是徐灿老家安徽省的对口援助县。
    大学毕业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的食堂看到了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展板,“我高中就想去西部支教,想都没想就报名了”。而那时,他本可以选择去当地一家待遇很好的银行工作。
    参加西部计划援疆,是和徐灿一样众多青年学子的选择,因此竞争也非常激烈。徐灿骄傲地说:“当时学校一共有800余人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最终只招收了7个人,很幸运我是其中之一。”
    如今,三年过去了,徐灿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的面试问题,“你愿不愿意去更偏远的地区?”“你父母是否同意?”“你是否现在已经有工作?”
    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徐灿义无反顾去新疆服务的冲劲儿打动了面试老师,他入选了。
    在和田市,徐灿和同行的青年一起接受了6天的岗前培训便来到了皮山县。为了更好地在多民族聚居的皮山县开展工作,徐灿主动学习维吾尔语。如今,通过简单的维吾尔语词汇和肢体比划,徐灿已经掌握了与当地群众交流的“秘诀”。
    沟通问题解决后,徐灿便全身心投入到为1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中。皮山县地广人稀,人们居住分散。“最好的授课方式就是线上教学。”他说。
    要想和群众拉近关系,就要给他们办实事。有学员要开餐馆,需要取个名字,在徐灿的建议下,“好吃打馕店”开业了。“餐馆取名可讲究了,要朗朗上口,要通俗易懂,要老百姓能接受。”
    通过不懈努力,徐灿逐渐和群众打成一片,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给他起了一个亲切的当地名字——伊尔凡江,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有智慧、有学识。8个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也慢慢见到了效果。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群众,有的帮助邻居把和田大枣卖到外地,有的找到了更高薪的工作,身为老师的徐灿,干劲更足了。
    “我愿像一棵白杨矗立在大漠边疆。”谈及未来,徐灿坚定地说,“现在,我已经决定留在新疆,就像当初我义无反顾决定来新疆一般,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