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16
2025-04-1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为“只招聘35岁以上员工”鼓掌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79

    近日,一家餐饮品牌发出招聘广告,称“只招聘35岁以上员工”,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悉,该餐饮品牌创始人朱先生是一名95后,此次针对35岁以上员工招聘,一方面是他关注到市场上存在关于“35岁工作焦虑”的讨论,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他要创造的餐饮产品本身具有时代特色,认为年轻人未必能做好。
    在“35岁焦虑”成为职场普遍现象的背景下,朱先生这一反常态的招聘,不仅是对年龄歧视的正面挑战,还揭开了职场人才评价体系中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当下的用工市场,不少企业招聘只要20多岁的年轻人,一些企业员工到35岁可能面临裁员危机。企业关于年龄的限制让人疑惑,员工是到35岁就突然失去工作能力了吗?
    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职场人会积累丰富的经验,拥有成熟的心智和稳定的情绪。经验沉淀带来的决策稳定性、行业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成熟的人际协调技巧,正是中年群体独有的优势。除此之外,相比频繁跳槽的年轻人,35岁以上员工更倾向于长期职业规划,可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管理损耗。不同年龄层员工的碰撞与合作,也更能激发创新,优势互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逆向招聘”的尝试,或许正是企业重新审视用工标准的一个契机。我们并非要求所有企业都采取同样的招聘策略,而是期待职场能够摒弃对35岁以上员工的偏见。给予这个群体公平的竞争机会,或许还能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消除就业年龄歧视,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既是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稳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需要。只有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才能让每个劳动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此次“只招聘35岁以上员工”的做法,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招聘35岁以上员工不是“慈善”,而是企业对人才价值的理性回归。“35岁门槛”本就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枷锁,用工单位应该思考,未来的职场,更多的是以能力论英雄,而非以年龄判去留。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才市场,本就应该让每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凭借实力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