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1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凝聚楚商力量 共筑咸宁未来 |
|
作者:
■咸宁市工商联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75 |
|
|
|
|
|
|
在当今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版图中,武汉都市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蓬勃的发展活力。而咸宁,这座镶嵌于武汉都市圈的城市,正站在时代赋予的关键节点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咸宁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在外打拼取得辉煌成就的企业家,同时也拥有众多本地优秀企业。如何把这些分散的商业力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强大群体,共同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是一个课题。 对标支点建设 擘画发展蓝图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具有中国桂花之乡、温泉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是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之一,正努力发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叠加优势。 绿色是咸宁最大的优势、最好的财富、最硬的品牌。近年来,咸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上干实事、在绿色资源上做文章、在绿色产业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奋勇争先。 深入贯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咸宁深度对接湖北省“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聚焦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锻长补短、聚势突破,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四大新兴未来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其中,大健康产业已初具规模,增长势头良好,正成为咸宁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4年底,全市大健康产业共有经营主体2.1万户,“四上”企业695家,其中,新入规企业164家,同比增长11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850亿元。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咸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蓄势赋能,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开园一年多来,入驻企业173家,其中,63家企业来咸宁新建生产基地。赤壁市与武汉大学共建全野外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吸引10多家遥感及空天信息企业落户。开通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咸宁专区,聚合科创企业5500余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促成供需对接1600余项,数量居全省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5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2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居全省第二。 今年,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咸宁确立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定位,重点谋划实施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能级提升、幸福咸宁“五大行动”,针对每个行动逐一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达目标”,推动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 实施五大行动 做好三篇文章 重点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四大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今年规模以上企业超1200家,到2027年五大主导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7%。 统筹推进防风险、扩投资、畅循环、育新质、促转型,坚持试点先行、增量先做,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国企功能性改革、开发区机制改革、市域易地投资支持政策制定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深化市区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引导各县(市、区)培育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力争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 健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统筹协同机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8%以上,常态化开展民生需求调查,从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等民生问题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咸宁突出产业关键地位,统筹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三篇文章”,一切围着招引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今年一季度,咸宁全市集中开工项目140个、总投资1002.6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1.7倍、2.4倍。在全市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140个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数量和协议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楚商回乡发力 助推产业腾飞 百川归海、方成其大。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需要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咸宁全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咸宁市楚商联合会顺应时代潮流应势而生。联合会的成立,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提升咸宁企业整体竞争力,从而更加顺畅地融入更广泛的经济发展格局之中。 为此,咸宁市工商联向全球咸宁楚商发出了“楚商回乡·共建支点”的诚挚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广大咸宁楚商的积极响应。 以招商提能为帆,楚商们充分发挥自身人脉资源和商业影响力,积极开展以商引商、以链聚群的活动。在五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未来产业体系建设中,他们不辞辛劳地牵线搭桥,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咸宁。比如在大健康产业领域,一些楚商凭借自身在行业内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广泛资源,成功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高端康养项目,有力地推动咸宁大健康产业朝着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在装备制造产业,楚商通过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使得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让产业体系产生质的飞跃和高效的效益。 以产业升级为锚,楚商积极投身咸宁产业升级进程。他们巧妙地将自身产业优势与家乡丰富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产业,部分楚商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与咸宁本地企业紧密合作,携手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在文化旅游产业,楚商投资开发特色文旅项目,深度挖掘楚韵风华,精心打造文化IP,极大提升了咸宁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咸宁的文化旅游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经济振兴为舵,楚商们将总部经济、区域中心落户咸宁,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重大项目。一些楚商企业加大在咸宁的投资力度,斥巨资建设总部大楼,以此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形成强大的产业辐射效应;在乡村振兴方面,楚商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多种方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共同助力家乡经济实现腾飞。 多元融合共进 共筑咸宁未来 除了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展身手,咸宁楚商还以社会融合为桥,搭建起企业间沟通交流的便捷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会员企业之间广泛开展业务合作,促成项目对接与投资。一方面,吸引外地楚商回乡投资兴业,为咸宁带来了急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帮助本地企业拓展市场,让它们走出咸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带动咸宁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全方位助力家乡建设。 同时,咸宁楚商积极承担起宣传咸宁的重任。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咸宁的投资环境、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吸引了更多外界关注。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咸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咸宁聚集。 在生态保护领域,楚商同样积极作为,主动投身各类生态项目,守护咸宁的碧水青山。他们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绿色能源项目等,为咸宁的绿色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例如楚商企业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咸宁投资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不仅为咸宁提供了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还大大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力地助力咸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咸宁的绿色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文化传承方面,楚商以文化IP为载体,传承楚韵风华。他们深入挖掘咸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比如开发以三国文化、咸宁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建设文化博物馆等,让古老的楚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社会责任履行上,楚商以公益反哺为纽带,传递温暖力量。他们引导会员企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广泛参与社会扶贫、教育支持、环境保护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咸宁社会的和谐发展,让咸宁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温暖。 展望未来,咸宁楚商与咸宁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命运与共。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楚商的不懈努力,咸宁有望在武汉都市圈中脱颖而出,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楚商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与咸宁人民一道共拓发展蓝海、共筑创新高地、共创财富沃土、共绘和美画卷,为咸宁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磅礴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