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15
2025-04-15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颁发全球首批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运营合格证

低空经济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作者: ■本报记者宋寒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35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亿航”)与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简称“合翼航空”)颁发全球首批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运营合格证(OC证),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填补了全球载人eVTOL商业化运营的空白,更凸显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落实《“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智慧民航”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据了解,此次获证的两家企业均为中国本土科技公司,其中,亿航EH216S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已通过适航审定,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开展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合翼航空则聚焦高安全性的混合动力eVTOL研发,未来将拓展应急救援、短途通勤等场景。
一季度低空经济企业注册增长超200%
    随着数字化时代讯息的快速共享,加之低空经济产业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围绕低空经济消费产品、项目产生兴趣,并提供丰富且多样化需求。
    近期,随着各地进入最佳赏花季,“打飞的赏花”成为部分消费者的选择。美团旅行数据显示,进入3月,“低空赏花”“低空飞行”搜索量同比增长645%。据媒体报道,目前,部分企业推出多个低空飞行体验套餐,价格425元至1266元不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8.24万家。近1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上下波动态势,2024年全年注册1.09万家,同比增长15.14%。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内今年已注册低空经济相关企业6356家,其中第一季度注册593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224.44%。从国标行业来看,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多归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29.36%。
    产业链企业竞逐万亿蓝海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例如,在物流领域,无人机配送可提高配送效率,降低成本;在旅游领域,低空飞行观光能提供独特体验,市场需求呈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逐步开放低空领域、简化飞行审批程序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政策红利和技术突破叠加,低空经济生态圈已初具规模。除亿航、合翼航空外,峰飞航空、小鹏汇天等企业也在eVTOL整机制造领域持续发力;纵横股份、航天电子等企业深耕无人机物流、巡检等细分场景;华为、中国移动则提供5G+北斗高精度导航等基础设施支持。
    据赛迪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涵盖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空域管理、数据平台等全产业链条。
    此外,各地方层面也在相继出台关于低空经济相关政策,例如,深圳、安徽、湖南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规划低空飞行网络和起降点建设。合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地正依托合翼航空打造“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目标形成“研发测试应用”一体化产业闭环。
    未来十年或成爆发期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全面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在技术层面,电池能量密度、适航安全性需进一步突破;同时,在政策层面,空域管理精细化、飞行规则标准化亟待完善;社会层面,公众对“空中出租车”的接受度、隐私保护等议题也需长期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普遍对低空经济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报告显示,全球已有超过300个eVTOL项目进入试验阶段,中国在适航认证和场景落地方面进度领先。亿航智能创始人胡华智表示:“未来10年,低空出行将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改变人类生活,中国有望诞生下一个‘大疆级’的全球化企业。”
    随着更多企业入局、应用场景拓宽和政策体系完善,低空经济作为一片新的蓝海,将吸引众多企业参与竞争。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