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15
2025-04-15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超300家企业密集增持 A股回购潮来袭

增持回购并举,构筑稳定资本市场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25

    4月8日,央企、地方国企以及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增持、回购、资产注入和提高分红比例的计划或进展,旨在集体提升投资者信心。不少上市公司表示将“加快回购”和“加快增持”,坚定维护上市公司价值的坚定决心。
    根据初步统计,截至当下,两市共有将近100家公司公布增持计划,超过200家公司公布回购计划或其进展,累计超过300家公司参与其中。
    央企密集增持行动
    在此轮“护盘”行动中,有一批公司提到“加快回购”“加快增持”“提速回购”等字眼,充分体现了这些企业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坚定决心。
    4月8日,招商局集团旗下7家上市公司招商蛇口、招商港口、招商轮船、招商公路、中国外运、辽港股份等集体发布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及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可,计划提速实施股份回购计划,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权益,持续巩固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8日,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能建、招商局集团、中国电科、中国华能、中国电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海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等各大央企,拟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消息此起彼伏。其中,中国海油集团宣布,拟未来12个月内增持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A股及港股股份,拟增持金额20亿至40亿元;中国石化集团表示,即日起正式启动新一期12个月增持计划,拟增持中国石化A股、H股金额为20亿元至30亿元。
    “央企巨头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此次增持回购中扮演战略压舱石的角色。面对全球市场的剧烈波动,通过真金白银的回购行动向市场传递出核心资产估值底线的清晰信号。”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这种举措不仅是资本运作,更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延伸,通过稳定股价来保障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输血能力。例如,中石化在推进炼化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回购资金与新能源投资计划联动,既维护股东利益,又为低碳转型储备了资本动能。这种防御性回购与进攻性投资的结合,凸显央企在复杂环境下的多维平衡能力。
    民企齐心增持迅速响应
    与此同时,民企上市公司也纷纷公告将增持、回购,整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市场托底合力。
    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公司早已未雨绸缪,不仅在高附加值业务领域布局,也积极拓展全球产能,以应对潜在风险。
    立讯精密在4月8日发布公告显示,公司董事长王来春提议实施10亿至20亿元的大额回购计划,同时副董事长王来胜计划增持2亿至3亿元。这一大手笔的回购举措,是公司历年来规模最大的行动,显示企业对未来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
    同样,蓝思科技也拟定5亿至10亿元的股份回购计划,表明其管理团队对于公司前景的信任及对市场信心的提振。这样的策略与行动,不仅反映出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成熟应对能力,也强调了其在市场动荡中稳步发展的决心。
    宁德时代4月7日深夜披露,拟使用不低于40亿元且不超过80亿元的自有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
    美的集团4月8日早间公告称,拟以15亿至30亿元回购股份。荣盛石化拟10亿至20亿元增持公司股份……
    除增持、回购等提振投资者信心举措外,一批上市公司还宣布将提高股东回报。三六零发布近日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周鸿祎提议:以实施2025年度中期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应分配股数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民企龙头在此轮热潮中展现出‘手术刀式’操作的特点。”朱克力介绍,与央企的全局性护盘不同,民企更擅长捕捉结构性机会。如一些生物医药龙头在股价受创新药研发挫折拖累时,果断启动回购并同步收缩非核心管线,将节省的资源集中投入优势领域。这种回购-聚焦-突破的三步策略,在修复估值的同时重塑增长逻辑。民企还善于利用回购配合股权激励,通过设置与研发成果挂钩的行权条件,把市场信心与创新动能捆绑,形成独特的价值再造机制。
    上市公司“回购潮”规模破纪录
    单日内,超300家公司密集发布公告,多个行业龙头企业领衔回购,总回购规模已突破500亿元。相比之下,2023年全年A股回购总额仅为1200亿元。多家公司的大股东纷纷承诺“6个月内不减持”,部分大股东甚至采取质押股权追加保证金的方式,以释放积极信号并提振市场信心。
    朱克力认为,未来12个月,增持回购活动将呈现波浪式推进特征。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化,优质资产的稀缺性会驱动龙头企业持续回购,但行业分化将加剧。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行业可能迎来第二波回购潮,而传统周期板块则会因盈利波动放缓节奏。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层或推出绿色回购通道,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企业给予审批便利,这将引导回购行为与产业升级形成共振。
    朱克力认为,实施大规模回购时,企业也需警惕流动性幻觉陷阱。当公司将账面现金用于回购时,可能削弱应对“黑天鹅”事件的财务韧性,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保留足够现金储备至关重要。更深层的挑战在于预期管理,若回购后业绩未能兑现,可能引发市场对管理层判断力的质疑,这种信任损耗远比资金消耗更难修复。
    “真正的价值型企业,懂得让回购成为战略推进器而非财务止痛药。”对拟实施回购的企业,朱克力建议,要构建三维坐标。纵向把握产业周期节奏,在行业估值低谷期出击;横向联动上下游生态伙伴,将回购与供应链协同相结合;深度绑定战略目标,避免为短期股价牺牲长期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回购退出机制,比如设定触发股价上涨后的减持规则,形成闭环管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