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1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公共空间设计应当回归对人的关怀 |
|
作者:
■陈广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96 |
|
|
|
|
|
|
据报道,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火了,一种“在天然氧吧躺平晒太阳”的武汉玩法出现——约上三五好友,在湖边的阴凉处躺平,吹着湖风,听鸟鸣声,将“松弛感”拉满。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建议每个公园都安上”。还有体验过的人说:“我也去躺过,躺到不想走了。” 躺椅,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供人躺下来休息的椅子。设计者称,躺椅的设计初衷是满足人们在公园中放松休息的需求,让游客停下来感受周围环境。但正是这种朴素的理念,恰好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 现实中,公共空间的功能常被简化为“通行”或“短暂停留”,鲜少鼓励人们驻足休息。公园、景区的长椅多强调实用性,冷硬的材质和局促的空间往往暗示着“请勿久留”。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则不同——宽大的椅面、顺应地形的倾斜角度、适度的间距,无不传递一个信号:这里欢迎你躺下,不必匆忙。 这种设计背后,是对大众游园需求的细腻洞察。在“公园20分钟效应”成为都市人自我疗愈新方式的背景下,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绿树成荫的环境,更是一个能够承载身心松弛的物理支点。躺椅的存在,将自然景观从“可远观”转化为“可沉浸”。听涛声、闻鸟鸣、感受湖风,这些自然馈赠在躺下的瞬间变得清晰可触。 更重要的是,躺椅重新定义了公共设施的价值。传统观念中,公共设施的核心功能是“服务效率”,而东湖听涛景区的做法则证明,公共空间完全可以承载更深层的情感需求。游客在躺椅上消磨时光,既是身体上的放松,也是心灵上的休憩。这种“无目的性”的使用场景,让城市公共设施更具人文关怀。 正因此,躺椅的走红并非偶然,它映射出公众对景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期待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城市更新往往追求宏大叙事——地标建筑、智能设施、网红打卡点。但这些项目有时与普通人的日常需求脱节,甚至制造新的疏离感。而躺椅的受追捧,恰恰在于其“小切口”的改造逻辑,即不追求颠覆性创新,而是通过细节的优化,为景区注入温度。 从一定程度上讲,躺椅的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低干预、高包容的更新范式。躺椅无需占用大片土地,不必耗费巨额资金,却能显著提升公共空间的亲和力。这也提醒城市管理者,城市更新未必需要轰轰烈烈的改造,有时只需在转角处添一把舒适的椅子,在树荫下留一片可供躺卧的空地。这种“微更新”不仅成本可控,还可以避免“千园一面”问题。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回归对人的关怀,这是躺椅带给社会的最大启示。城市若愿意为市民提供“躺下”的自由,或许我们离“诗意栖居”的理想会更近一步。当然,推广躺椅模式也需因地制宜。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性格、居民习惯各异,盲目复制可能适得其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