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14
2025-04-1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期待年轻人理性拥抱“情绪消费”

作者: ■鞠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66

    你买过能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吗?摆过“放青松”迷你绿植吗?下单过“树洞倾听”服务吗?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所谓情绪消费,是一种满足精神、情感需求的消费行为,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愉悦。这种消费形式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催生了一系列新型消费业态。当物质条件日益丰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转而追求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消费体验,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愉悦。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成长于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追求,同时又面临着学业、职场、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对能够缓解情绪、带来心理慰藉的产品和服务“情绪消费”有着强烈的需求。
    从市场反应来看,“情绪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盲盒为例,这种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消费模式深受年轻人喜爱。各大品牌推出的盲盒产品常常一上架便被抢购一空,围绕盲盒还衍生出了收藏、交换、展示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再如宠物经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饲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宠物食品、玩具、医疗、美容等相关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是“情绪消费”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还创造了新的商业机遇。
    “情绪消费”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帮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放松和慰藉。购买一个解压“捏捏”,在感到压力时随手捏一捏,能够缓解紧张情绪;与“树洞倾听者”倾诉心声,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同时,“情绪消费”也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商家为了满足年轻人的情绪需求,不断推出新颖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产业升级。
    然而,在乐见更多年轻人拥抱“情绪消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防止“情绪消费”走向灰色地带。目前,我国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情绪消费”的法律法规,但在消费权益保护方面已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但在当下“情绪消费”现实中,部分商家可能存在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过关、过度收集乃至买卖个人信息等问题。比如一些所谓的“能量水晶”,商家宣称具有神奇功效,但实际上并无科学依据,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外,过度的“情绪消费”可能导致年轻人陷入非理性消费的陷阱。一些年轻人为了满足情绪需求,盲目跟风购买大量无用的产品,造成经济负担和资源浪费。以高价购买限量版盲盒为例,部分年轻人为了集齐整套盲盒,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甚至陷入借贷消费的困境。
    要想“情绪消费”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等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法,打击虚假宣传、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家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诚信经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年轻人自身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情绪消费”,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消费。
    年轻人拥抱“情绪消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既为年轻人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防范潜在风险,让“情绪消费”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发展,为年轻人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色彩。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