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0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乐见“景区+机器人”成为新潮流 |
|
作者:
■鞠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01 |
|
|
|
|
|
|
“看,春晚机器人!”“第一次在景区见到机器人,很有科技感,孩子一直在跟它互动”……这个清明假期,众多游客在全国各地景区与机器人不期而遇。 自去年年末,“杭州六小龙”持续火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热度一路飙升,“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更是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机器人迅速与文旅行业融合,从过去景区里的新奇点缀,逐渐批量进入景区,成为游客的新宠,有力推动了文旅服务的升级。 从引流角度来看,机器人堪称“社牛新科技”,是吸引游客目光的利器。以山岳型景区为例,不少游客偏爱徒步游览,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但长时间的攀爬往往让人疲惫不堪。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让网友欢呼“爬山有救了”。这款“神器”不仅能减轻游客的体力负担,还能让游客更轻松地探索景区深处,拓展游览“深度”。对于景区而言,外骨骼机器人优化了游客体验,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而且,机器人的独特外观和智能交互功能,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话题性,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与机器人的互动经历,进一步扩大了景区的影响力,实现了口碑传播和流量裂变。 在创新服务和管理方面,机器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区入口,智能导览机器人可以为游客提供详细的景区介绍、路线规划和实时导航服务,帮助游客快速了解景区布局,节省时间。在游览过程中,机器人还能根据游客的兴趣和需求,推荐个性化的景点和活动,提升游客的游览满意度。此外,机器人还可以承担一些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如景区巡逻、安全监控等。它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发出警报,保障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机器人还能收集游客的行为数据和反馈意见,为景区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营销。 助力IP打造也是“景区+机器人”的一大亮点。机器人可以成为景区的特色IP形象,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和故事演绎,增强游客对景区的情感认同。例如,一些景区推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角色,它们穿着传统服饰,讲述当地的历史传说和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景区文化。此外,景区还可以围绕机器人IP开发一系列衍生产品,如文创商品、主题体验活动等,丰富景区的业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景区的收入。 当然,“景区+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较高、游客接受度有待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有待提高;机器人的采购、维护和升级需要大量资金,这对部分小型景区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旦机器人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或纠纷,责任界定存在困难。这都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乐见“景区+机器人”成为新潮流,它为文旅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期待在科技助力下,景区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便捷、有趣的旅游体验。
|
|
|
|
|
|
|